
从此静窗闻细韵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这是我七年前读到的两句诗,一直不知道出处。七年后,我知道了,这是唐诗中的,出自于李群玉的《书院二小松》:“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这是我七年前读到的两句诗,一直不知道出处。七年后,我知道了,这是唐诗中的,出自于李群玉的《书院二小松》:“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因“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所以诗中有“数粒秋烟二尺鳞”。虽说只是札记,而以“静窗”句为题我是经过思量的。那还是七年前,愣青而又不懂诗词的我却偏偏做了一个诗词论坛(静窗细韵)的版主,而论坛的滚动字幕就是:“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那段日子,我“学会了”填词作诗。每有稚作都有“老师”的精心点评和细致的建议,甚至是修改。虽说网友们来自于五湖四海,但大多能静下心来写诗作词,团结友爱,互相鼓励,因此也神交了几位很有才华的兄弟姐妹。
我比较喜欢论坛里那两句不停移动的诗幕,也喜欢论坛背景音乐那优雅的琴声,感觉自已仿佛来到了古老的书院,回到了读书人的净土,也觉得自已成了一个读书人。后来,论坛搬迁,易名为中华诗词论坛,去了几次,感觉喧嚣人杂,便不再去。交待了札题出处,还是回到札记。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是花蕊夫人徐氏的《述国亡诗》。据说宋太祖当年相当赞赏此诗。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2012年11月的某期节目中,一位喜欢研究中国历史女性的男佳宾,在视频里不经意的咏出了这首诗的后两句,并颇有赞赏之意,但只是“一闪”而过,我想有可能是许多人不太了解这段历史,也不了解这首诗。
徐氏,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后蜀亡国后,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据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因此,徐氏此诗是有蓝本的,但是她改得好,改得有再造之功,不但表达了廉耻之心,而且还有几分胆气,可谓是青出于蓝。受到宋太祖的赞赏也就不是偶然的事了。
“赵倚楼”之《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因赵嘏(音古)有诗《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两句赞叹不已,称赵嘏为“赵倚楼”。“篱菊”当是取意于陶潜的“采菊东篱下”。
宋末元初陈允平《塞垣春》词(草碧铺横野。带暝色、归鞍卸。烟葭露苇,满汀鸥鹭,人在图画。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念徽容、都销瘦,漫将纨素描写。临镜理残妆,依然是、京兆柔雅。落叶感秋声,啼浆叹凉夜。对黄花共说憔悴,相思梦、顿醒西窗下。两腕玉挑脱,素纤悭半把。)中“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当从赵嘏诗《寒塘》“一雁度南楼”句化出。
又,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与赵嘏诗《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句意境相类。赵用了两句,韦用了四句。按,韦应物,陕西西安人,公元737至792年在世,赵嘏,江苏淮安人,约生于公元806元(元和四年),约公元852年卒于任上,故:韦诗在前,赵诗在后。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湘云联“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冷月葬花魂”,不知能否与赵的“寒塘”、“一雁度南楼”相联?我读赵诗《寒塘》,自然的就想到了《红楼梦》中的这一联句。按《红楼梦》所述:湘云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寒塘”句,是即景而成,而我总觉得“寒塘渡鹤影”是脱胎于赵诗的《寒塘》。或是牵强,直觉如此。
赵嘏在《长安秋望》中说:“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诗人,为何要倚楼?仅仅是因为秋思?诗人,因何会有归隐家乡之意?难道仅仅因为怀念?事实上是彼时的长安已成是非之地,诗人在痛恨自已为什么要象囚徒似的留在那儿。关于此诗的各种赏析,个人认为大多没有对赵嘏所处的时代给予一个准确的研判,而仅是从景物、意境方面给予了一个较高的评价。我想,诗人不会无感而发,也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的心境与他所处的时代(中、晚唐)是无法分开的。
我从初夏开始阅读唐诗,一直读到岁已入冬,亦从盛唐读到晚唐,读到后来,竟渐感秋风萧瑟,凄苦伶仃,已一扫盛唐的豪放与意气风发。有人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而我觉得,诗歌,也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盛世风发,末世意苦。我记得李白写过一首《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虽然打了败仗,却是豪气冲天,而到了韩偓的时候,就不忍卒读了。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韩偓《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韩偓《春尽》)。读罢,真的是满目荒凉与凄苦。
注:偓,音握。韩偓,公元842至923年在世。唐,亡于公元907年。《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写于公元910元,《春尽》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从刘备遗诏看中国政治
下一篇:正本清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