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愁的力量,坚守乡村精神

以乡愁的力量,坚守乡村精神

奄宅杂文2025-05-14 06:38:46
猝不及防,雪花飘来了一冬的心事思念就这样折腾着沉默,掩饰不住的伤如北风吹过的夜空几口烈酒,燃烧着声音的力度,穿越苍茫的城市,蔓延到千里之外的村庄,辐射不可抵挡的魅力有种神色,奇异的在脸上,慢慢升腾伸出
猝不及防,雪花
飘来了一冬的心事
思念就这样折腾着
沉默,掩饰不住的伤
如北风吹过的夜空

几口烈酒,燃烧着
声音的力度,穿越
苍茫的城市,蔓延到
千里之外的村庄,辐射
不可抵挡的魅力

有种神色,奇异的
在脸上,慢慢升腾
伸出手,那枚月亮
挂在桃树枝头,开放着
咀嚼出满口的幸福

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题材之中的。《月圆之夜》这首诗歌,总体来说,就是作者所截取的一幅流浪在城市的生活画面来勾勒出一段氤氲着乡愁气息的充满想象空间的简约场景,包括:作者所处在的基本生活状况;所面对的社会和环境情况;所表达的浓郁的燃烧着的思乡情感等等。结论得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看看诗歌到底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
“猝不及防”,以一个四字成语震撼式开篇。“东京无非是这样”,有点撷取鲁迅先生的笔墨。“猝不及防,雪花/飘来了一冬的心事/思念就这样折腾着/沉默,掩饰不住的伤/如北风吹过的夜空”。这个冬天,经济危机来了,作者身处城市,自然心事重重,“折腾”的不仅仅包含思念,还应该有别的关于人生的某些方面的问题。作者用一种简洁概括的语言,表现出此时的心情,或者描述出作者生活在城市的一种状态,于自然平实的叙述中折射出一种理性的思考,引领读者穿越季节的冰冷漫步在岁月的道路之上。思念,毫不掩饰,是一种伤,无可名状或者无法用笔墨形容的痛苦,如同北方城市的夜空,阴沉沉的,没有生气,没有激情。那么,读完第一节的感觉,似乎有种要收尾的味道,但也留下供读者思索的空间和想象的氛围。后有雪花带美景,重在一体。
“几口烈酒,燃烧着/声音的力度,穿越/苍茫的城市,蔓延到/千里之外的村庄,辐射/不可抵挡的魅力”诗人的节奏如同震天的鼓点,舒缓有致,带动着读者走进这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聆听生活赋予作者的慷慨吟唱!第二节里的“声音”我们从字面上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风的“声音”还有作者在苍茫的夜空中因为思念导致胸腔中爆发的呼啸之音。仔细分析下,确切地说,应是作者内心的呐喊,把对故乡的情思汇聚在声音中,穿越千山和万水,希望能传递到千里之外的乡村,寄托着热烈而真挚的呼唤和回归的急迫感。
“有种神色,奇异的/在脸上,慢慢升腾/伸出手,那枚月亮/挂在桃树枝头,开放着/咀嚼出满口的幸福”很美好的一次形体展示,传达浓浓的思乡情愫。结尾的“开放着”这三个字很奇怪,我第一感观是“月亮挂在枝头”,再多是象“桃子”,也不可能用“开放”一词啊,又不是桃花!如果把月亮比喻为作者故乡桃树上的桃子,想象是大胆了点。如果想的是桃子,不是桃花,“开放”一词就用得不当!月亮形容成花朵,我不赞同,起码在象征手法上来讲,都不具备“共形”。只有辅以月光之解,才可生“开放”之说。我再深入体会,才知果然是“桃花”之形。因为“月在枝头散发着月光”,这样就从形意上吻合了起来。月光普照,如桃花绽放!多美的画境!而对“咀嚼”我同样有两次感观。第一感观是:既然不是桃子之形,咀嚼果实的设想就不成立。深入体会知:食花,才是一种高雅之举。出新而惊艳了一回!
月圆思念更为浓烈,所以奇异地神色在脸色浮现,那是一种对月圆的期待和渴望,也包含着一种祝福。对故乡对亲人的祝福。在有月亮的晚上,作者的那份思念之情展示得也更为厚重,那种思念的感觉在这个冬天是异常温暖的,作者咂摸着嘴唇品味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无可置疑,作者来自乡村,乡村田园是作者生命的出发地。叩拜田园,这是来自乡土的邀约。踏着尘埃,以古老的方式,翻阅田园屏蔽的典籍,笔端触及现实的土壤,直接抵达悲天悯人的内核,把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关注底层、描摹现实之痛交织在一起,脱胎于古典田园的气韵,换骨成乡村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的写照。这些,应该是作者诗中所关注的乡村田园、以思乡来探索乡村精神的初衷。
乡村,在作者的记忆里是充满阳光气息的精神栖息之地,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形态,更是一个美丽的诗性空间。乡村,这个由传统的文人虚构出来的诗性空间,在当下能否成为人类生存的原生态的天堂呢?这是一个大课题。同时,也正是带着些沉重的乡土情结,乡思、乡愁的力量在当下社会新农村建设中日益成为非物质性的乡村精神元素和人文遗产。
然而,这首诗歌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说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止于对故乡的怀念,更多的还有对记忆中故乡的高度赞颂。我以为这是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是作品的主题开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这首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朴实无华的,它不依靠惊人的题材、离奇的故事和俏丽的语言,却开掘了如此深刻的主题。古人论文有言:“惟造平淡难。”仅仅一个标题,都能让读者浮想联翩。由此可见,作者所构造的诗歌情境自有独到之处。
我不过是个读者,我只代表我个人的视角。没有永恒的大师!评高了,作者你偷着乐就行了。评错了,你也别客气,反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