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苟安下沦落、浮华中迷失的教育

在苟安下沦落、浮华中迷失的教育

研精殚力杂文2025-04-22 01:17:02
此文绝大部分是转载,仅是对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文忠在“第三界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一文的理解和回应。不针对任何地方的任何做法。请勿片面理解,请勿以
此文绝大部分是转载,仅是对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文忠在“第三界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一文的理解和回应。不针对任何地方的任何做法。请勿片面理解,请勿以偏概全,更不要对号入座。
看了视频感触很深。演讲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语重心长,切中教育时弊,没有浮华,全是钱文忠做为季羡林弟子所履行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的实话、真话、善话。
 钱文忠说:“对于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对中国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许都起源于一种错误,今天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不相信”,这是钱文忠对今天教育的评价和全面反思。
钱文忠在演讲中指出:我们总在找理由,为孩子开脱,这是错误的。教育为啥是快乐的,教育里面有痛苦的成分。还指出教育应该有惩戒,提倡恢复全国高考,而且是裸考,不要加分,孩子要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出现的社会问题,“孩子进一步,社会让一步;孩子进一步,老师让一步;孩子进一步,家长让一步。这样的教育怎么行?”
还有当下的赏识教育问题,钱文忠说:“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鼓励他有自信,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度。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
钱文忠最后说:“我觉得,教育是最真实的事情,不应该去揣摩家长、孩子的心思,不停地对孩子让步。所以,到今天我对中国教育还是四个字——‘我不相信’。”
字字珠玑,一针见血。
钱文忠这里讲到的“揣摩家长、孩子的心思”,很到位。我们的教育这些年来,备受诟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迎合家长和孩子心思的地方太多。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还不成熟,以孩子为中心不能绝对化,他们毕竟需要引导,需要引领,需要在人的帮助下明辨是非,而不是他们的一切都是对的,不是简单迎合他们的心思就是教育。父母有监护权,教师有教育权,而不是父母和教师跟着孩子的屁股跑围着孩子的心思转。
当下的教育问题,在过多地揣摩家长和孩子心思的同时,还过多地揣摩了上级的心思。现在的校长或者教育干部是任命制(对外号称是聘任制),所以更多的只是对上级负责,而非对教育规律负责。从而过多地考虑上级心思,过多地搞出些“看上去很美”的所谓政绩,干扰了教育的正确方向。
这两个“揣摩”,造成了两种错误倾向,一个是只图苟安,一个是制造浮华。
第一种倾向是苟安。
苟安,就是求稳,“别出事儿”是很多教育干部的第一心态,校舍别出事儿,校车别出事儿,学生人身安全别出事儿,家长别来闹,上级别来找,社会别有异议,哪怕拿教师出气,哪怕拿下级教育干部出气,也别让乱子闹大,只要不出事儿,就一切完事大吉,哪怕考倒数第一,只要表面繁荣就可以,不出事就是政绩。但一旦出事,立刻玩完,前功尽弃。很多教育干部在这种心态下,“教育质量”这一重心问题,退居其次,精力旁移,穷于应付,舍本逐末,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吃亏的到头来是孩子。
在苟安心态下,便出现了以下误区:
在苟安心态下,片面抓安全。为了不出事儿,不让孩子去爬山、下河,禁止孩子去春游,禁止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学校的大门紧闭,保安林立,摄像头到处都是,如临大敌,监狱也不过如此。古代人很崇尚“游学”,像司马迁,像毛泽东,像徐霞客,都有生动的游学经历,可是今天的孩子被锁在学校里,社会的东西看不到,当他们走出校园,能融入到这个社会里去吗?能适应吗?能接轨吗?现在的学校,开学之后、放假之前,第一要做的就是制定《安全责任书》,校长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层层签订,一方面,确实是为了做好安全工作,另一方面,也有为了以后逃避责任的意味在。为了取得苟安,一年到头,关于安全的文件不断,达标不断,检查不断,暗访不断,排练不断,总结不断,应付不断,造假不断。
在苟安心态下,体罚成了高压线。现在做教育的都知道,中小学教育工作有三大高压线,是不能触碰的。这三条就是安全、体罚、乱收费。学生犯了错误,打不得,骂不得,不能罚站,不能动手,不能对学生秋毫有犯。哪个老师,一旦惩戒学生了,倒霉立刻将接踵而至。为求得苟安,不管谁的错,倒霉的只能是老师,只能拿自己的老师开刀。写检查,向学生道歉,家长到学校上诉,甚者,家长或者学生本人对老师大打出手。打了学生不行,打了老师很多却是白打。从当年的师道尊严,变成了今天的“生道尊严”,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这就是钱文忠所讲的“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的结果,事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倒成了孙子,事事学生总是对的,叫嚣并当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所谓教育理念,玩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些文字游戏,好听,好看,但不切实际,华而不实,只会供领导和家长一乐,但是若当真,则是背离了教育的规律。有些天天躲在书斋里的没有在课堂上站一天的所谓教育专家,也帮衬:“千万不能惩戒孩子。”纯粹地扯淡!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惩戒,就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不会明白奖罚分明勇于担当的道理,就不能适应社会规则丛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温馨美好,与社会的巨大反差,孩子能适应得了吗?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而非更多地与社会脱节。
在苟安心态下,学校和教师成了永远的被告。一旦孩子的安全出了问题,为了抚慰出事的家庭和不明真相的观众,学校和当事老师只能当冤大头,该撤职的撤职,该出钱的出钱。校里出事,学校没说的应该担责。校外出事,有时候也是被连带责任。为了逃避,很多学校明确规定孩子到校的时间,不能早来,早来学校关门不让进,怕进校后出事。不能晚走。小孩子必须在家长被验明正身后接走。几年前,附近有个学校,下午放学后,两个孩子在放学的路上打架,其中一个出手过重将另一个殴打致死,死者家长手持利刃,天天到学校里闹,学校觉得是放学路上,但最后在对簿公堂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