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水浒”旅游文化开发进一言
哪里才是当年梁山好汉活动的正宗遗址?对此,学术文化界一直争议不断。当地的梁山县、东平县在旅游开发中为此还打起了官司。梁山方面认为:“山东梁山县的梁山毫无疑问应该就是‘水泊梁山’的遗迹和现存部分。”其他
哪里才是当年梁山好汉活动的正宗遗址?对此,学术文化界一直争议不断。当地的梁山县、东平县在旅游开发中为此还打起了官司。梁山方面认为:“山东梁山县的梁山毫无疑问应该就是‘水泊梁山’的遗迹和现存部分。”其他地方打“梁山“牌属于地名侵权;东平方面则认为,该县的“东平湖,就是当年好汉们弄潮的‘八百里水泊’遗迹。”自己打“梁山”牌开发旅游无可非议。2006年10月底,梁山县旅游总公司和梁山县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共同原告,以山东省东平县梁山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济宁市任城旅行社为共同被告)“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为诉由,将其推上了济宁市中院的被告席,并索要150万元的经济赔偿。此案将如何结局,尚无下文(《山东省两县争当“水泼梁山”,原告索赔150万元》,见2007年05月07日《法制晚报》)。笔者家乡临近两县,又对《水浒》其书和“水浒文化”不无兴趣,对这一问题,愿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梁山、大水浒
10年前,笔者曾去梁山实地察看,见到的梁山其实不过是一座海拔不过二百米的小山。查阅有关资料,知道梁山本名良山。因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在此围猎,死后葬于山麓,故名梁山。该山由四主峰七支脉组成,主峰海拔200米。历史上与梁山为邻的黄河多次决溃,水汇山麓,围成大泽,水面辽阔,形成“八百里水泊梁山”。如今,水面早已不见,“水泊梁山”只能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了。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如水浒寨、杏花村、演武场等起义军遗址,星罗棋布。水浒寨耸立在梁山的主峰——虎头峰上,忠义堂是水浒寨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左右两侧则是规模较小的厅堂。
看到今日的梁山,很难想象历史上宋江等人能在这里拥兵数万,割据一方。而实际上,历史记载中宋江义军的规模远不像《水浒》一书中描写的那样宏大。这次起义,史上无正面记载。但历史上确有宋江其人却无异义。一些史书、文人笔记里头都有关于宋江的一些零星记载。《宋史》上记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东都事略》中也提到一名为候蒙的官员,曾向皇帝上书建议“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据此可知,宋江义军只是一支数十人的规模很小的队伍,并没有一百零八将,更没有数以万计的兵马。如此规模,以梁山为根据地倒是很合适的。
宋江义军规模虽小,但影响甚大,其活动足迹遍布今黄淮海地区,乃至惊动朝野。其影响所及之处,都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传说。宋代就有以此为题材的话本流行,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里有《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三个篇目,讲述的应该是杨志、鲁智深及武松的故事。南宋末年,龚开在他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中写道:“宋江之事见于街谈巷语。”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叙写梁山泊英雄故事的小说是《大宋宣和逸事》。该书关于梁山的故事已经具备了后来《水浒》的雏形。施耐庵就是在前人书籍记载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民间关于水浒人物及故事的传说,经过修改、补充及加工,最终完成了《水浒传》的创作。《水浒》问世之后,梁山及梁山好汉的名字更是妇孺皆知。但作品虽然有“历史的影子”,其故事情节则多属虚构。数百年来,根据《水浒》故事附会出的各种“遗迹”当然也不在少数。研究“水浒文化”,也当然不应局限于梁山一县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关于“梁山”、“梁山泊”的争议,就似乎显得过于较真了。
二、关于设立“水浒旅游文化区”的初步设想
关于“梁山”、“梁山泊”的争议,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学术讨论,而是和旅游经济开发密切相关的。但这样的争议尽管热热闹闹,却很难有什么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反之,却增加了不少内耗。对此,笔者的建议是:与其徒增内耗,不如打好协作牌。
《水浒》故事的发源地不仅涉及梁山、东平,还有郓城、阳谷等毗邻县份。这些县份目前分属不同的地市。梁山属济宁市,东平属泰安市,郓城属菏泽市,阳谷属聊城市。彼此相隔都不过几十公里。大家各自为政,都有本位思想,都想把水浒故事搬到自己家门口,旅游开发当然也难以形成总体规划,各种争议和冲突于是在所难免。
要打好“水浒旅游文化”开发这张牌,应该由省级旅游文化部门协调成立“水浒旅游文化区”,明确各自的开发重点,平衡各方利益,避免产生内耗。减少重复投资,通过共同努力,形成一条有吸引力的“水浒文化旅游线”,使之成为山东旅游的知名品牌。游客们在梁山看山,去东平观水,到郓城参观宋江故里,游阳谷缅怀打虎英雄。岂不快哉!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