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即是人生

哲学,即是人生

重爵杂文2026-05-25 19:27:57
少时心浮气躁,最喜看小说,或缠绵悱恻,或惊心动魄,或跌宕起伏。在小说中,总有一种人生经历是我所向往的。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那一尝所愿的痛快,是替代性得实现自己的梦想。那种被满足的愉悦,就像做白日梦似的,
少时心浮气躁,最喜看小说,或缠绵悱恻,或惊心动魄,或跌宕起伏。在小说中,总有一种人生经历是我所向往的。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那一尝所愿的痛快,是替代性得实现自己的梦想。那种被满足的愉悦,就像做白日梦似的,天马行空,让我很是享受。
长大后,反而沉溺于那些艰涩、高度抽象、内聚力极强的哲学理论。极度得执著于那些在常人看来很是枯燥、乏味、干瘪的哲学语言。如果说,小说曾带给我做梦的快慰,那么,哲学让我真正学会了思考,深刻的思考。如果说,小说的快意恩仇曾让我振奋、斗志昂然,那么,哲学的深沉博大,则让我真正体会来自人类思想的力量。
所以,我一直都很感谢时间。毕竟,时间还是让我的心境在各种喧嚣、矛盾、困惑中,逐渐地沉淀了下来。于这浮躁的时代之中,体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与豁达。若不是执这份宽博的心怀,我亦无法沉浸哲学精湛、高妙、宏伟的精神世界中。
哲学的语言是凝练度最好,内部理性逻辑最强的语言。它将最博大而又极为抽象的概念,凝练成一种最符合逻辑规则的精准、高效的语言形式。这就决定了研究哲学的人,不仅要有极为扎实的语言理解基础,其自身还需要很高的耐心与较好的理性思维能力。当然,比前两者的自身学术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博大的胸襟。没有那种自我奋斗、自我批判、自我折磨的精神与勇气,很难将之研究过程坚持下来,更别提钻研。这是需要一种非常人的耐力和大无畏的忘我精神,哲学的语言绝非一般的艰涩所能形容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看不了、看不懂哲学的意义所在。束之高阁的经典,并非是它高傲得不能平易近人,而是它本身对学习者所提出的高难度的要求所决定其曲高和寡的归属。
所以,我特别厌烦那些动辄以生活与实践为由,从而拒绝哲学、反对哲学、甚至是攻击哲学。别以为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所体会到的生活哲理就是高妙、凝练、深刻的哲学思想,看到了一个点不等于就看到了一个面,有小聪明不代表就有大智慧。正如我当初跟别人所谈到的,你没到我所学习的理论高度,你又怎会明白我高谈阔论背后的风情万种呢。你从不识得哲学的本来模样,你又怎能强求我长篇累椟得为你从头说起呢。你既无意于喧嚣背后的空灵、澄净,又怎可知哲学亦可与鸟兽同泣,与花草同悲的呢。
在命运的压迫下,有人愤怒地屈服着,有人酩酊地妥协着。当然,也总会有人沉着地对抗着,以至高的哲学的精神,命名自己的人生。彻底摆脱自然状态,而运用自己永不枯竭的生命动力,历练人生的纵横驰骋,泰然自若地出生入死。精通这生死艺术,确信自己将同这太阳,同这地球,同这雄鹰,同这条蛇一样,永恒地回归到同一个自身的生命。以哲学的名义生活,真正地将自身的思想同生活情感,同人类历史,同他人的各种文本连成一片,在不断创造中实现自由超越的特殊生命体。
哲学所追求的思想自由,使它本身永无止境地进行自我超越和超越一切。超越过程,包含了生活中必要的平静和节制,集中了生活和思维的艺术性。在它艰涩而乏味的语言背后,是那一抹最动人的赤子之情。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也关风与月。很多时候,在就哲学的地位与属性而和他人发生的论战中,我常常会选择不予置喙。不过,沉默不代表潺溺,更不代表妥协。不是世人太过愚昧,而是有太多的人在现世的利益交织之中搏斗得太过疲乏,早已丧失来到这个世上之初的赤子之心。命运的原初动力,早在道德与金钱的拉锯战中逐渐耗尽。面对一颗颗已经腐朽了的心,既是心痛,也是无奈。沉默不是放弃拯救,而是保存有生的力量。若要救人,必先自救。我不怕别人耻笑我好高务远,就怕自己攀爬不到那最高的峰点。我不介意别人嘲讽我坐而论道,就怕自己不够理直气壮。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于是,更多的时候,我沉默着。沉默而从容地思考着哲学,心无旁骛地钻研着我的理论。以哲学的名义,义无返顾地过着我苦行僧般的日子,孜孜不倦地走在我求经取义的道路上。
上帝伫立在苍穹之中,孤独地吹响他的号角。时光和尘世永远都在人们的记忆里匆匆飞逝。爱情不比灰白的曙光仁慈,希望不比清晨的露滴亲切。一颗哲学的心,却比曙光还要仁慈,比露滴还要亲切,比这绿色的春风还要慷慨激扬。哲学,不只是生活,也不止步于个人。哲学,即是人生。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