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生怨》之三——养生有道
养生有二解,曰:长寿、处世。长寿是一种目的,以目的来规范过程,有益于此而有损于彼;处世,可以是目的也可以是过程,为目的时则如一把刀,秉此法则迎刃而解,为过程则寿。因而“养生”者,益于事而养于寿。以有涯
养生有二解,曰:长寿、处世。长寿是一种目的,以目的来规范过程,有益于此而有损于彼;处世,可以是目的也可以是过程,为目的时则如一把刀,秉此法则迎刃而解,为过程则寿。因而“养生”者,益于事而养于寿。以有涯之生随无涯之知则殆,是发自于客观世界的感慨,为知者殆已矣,是庄生对于飞蛾扑火式执著的惋惜,出于主客观双重感慨。此处“知”不局限于知识,而是能为人所感知的一切物事。以有随无有两种不殆的方法:一是愚公移山式的代代传承,(类比,故事中的山是有限的,这里看作无限。)二是不变应万变的以虚盖实。这两者都是主观的自欺与自慰来引导现实行事,因为以有随无本来就没有止境。(慎记!要能从日常感悟中体会归化同宗,提出理论的覆盖面因人而异,以无量来度量。)前者的传承法是以无限的期待来随无限,一般思维乃至于数学逻辑都是可实现的,但现实作为有限的个体存在,在该个体不可实现。不过作为共同意识的导引,愚公还一直这么认为,那么在他有限的生命,他所做的事就变得有意义了,尤其对比未移之前,是欣慰甚至是自得的,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符合此法。因而对他而言,便死而瞑目了,不可曰“殆”。后者是处在此无限中,试图以无限之外的无限,来反压逼这个无限,比如他是直线上一点,就会对自己说:“我用整个平面把你直线全包括进去了。”这种人的思维局限就在于认为总能找到一个更大的范畴来把已有的(即被视为有限的)包容进去,而自己能善于利用这个范畴来行事,可以不必理会范畴之外的,因为总能找到另一个。一切自认已“悟”的人便都是如此。因教义或安适于此的人,也就不殆了,我有刀在手,无论来什么牛,来一杀一,,来二杀双,在有限的生命中屡试不爽,便也是含笑九泉的一类,因为他们不敢想也不奢求要杀尽天下间的牛。
庄生养生法,便是要知道所谓的天理。天理便是:任意一定点都是处在直线的中间,其两端不可及。于是要安适自我存在,便要淡化模糊甚至忘却有与无的存在与区别。落实于日常,便是无大功大过、大是大非,取法于常人,当做者做,有害者尽量避而远之,让心情处于平静状态,大喜大悲不仅伤身劳神,非养生之道,且还会招来大是大非必不得终年,至少心神不定将失常态。庄生此法合于以虚盖实。
“庄子言解牛则以解牛之言,吾等读养生则思养生之理。此物之相通也。庄子知之。”这是我读庖丁解牛的一些牢骚,圣贤一譬,便惹万代风云,真不知当可喜还是可悲。庖丁解牛,中音合舞,指万理相通,万流一宗,善者莫不合于美。始时无非全牛,可指遇事不善于分而治之,不善于牵延别事,看到的只是局部利益,看到的只是整体中的困难与不可企及,即点对直线的盲目性,可喻作不经事的人对社会盲目的理解。后来目无全牛,是抛却了一切蔽心障眼的是非善恶、功利权欲,将心境置于空明的自我暗示,便自然能感悟理清事理间的脉络,意念将断未断、如始如终,验证每一种相连续的存在,察觉出事理间的缝隙,左右逢源,感知将有微错时则拐,于顺畅时果断而任长流决堤,就势而行;遇到盘根错节处则先断其四周脉络,但皆存一丝相续集于一结点以维持其势,动刀时处处小心谨慎,不可心急贪功,不可旁骛生枝,要从一发动千钧的联系中细心耐心地一根根拔丝而毫无震动,至四周尽断,再往结点处轻轻一碰,诸势瓦解,势尽则皆散落一地。而后便要松弛一下神经,马上将善后事宜完成,便可不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了。文惠君得养生法,在于松紧有度、就势而行、删繁就简、避重就轻,虽游刃有余,看似漫不经心,实分寸间的计算毫厘无差,先后次序,无一紊乱。此养生之道,其实何尝不是高明的权谋之术?其间的区别,只在于欲动则劳心,劳心则殆,而顺势则养心,养心则怡。不过此法有一个大前提——“三年之后”,不知多少世人半生的体悟能做到一念生而诸事脉络分明,且停当随心所欲,而后更有一点:以平常心自处,虽泰山压至,也如轻风拂面。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做到感知将有微错则拐的因形就势畅行无阻。文惠君自称得养生,我曰:未必。
公文轩惊介(单腿),前人批曰:“知天则处顺”。诺。若世人皆有四掌,我独双手,便当泰然自处;但有六指的人,有能力的却必定要截去其一。这不是天生或人为的问题,而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天生单足,若右师以双足为天理的从众之心自处,安上假腿就很有可能了;人为断其一腿,若他不以为意,又何须安一假腿。故要处顺,必先知天,但知天所谓,不是什么天理天命的,而是一种心之安适。安适则处顺,安适则怡。
泽雉不樊之喻,是求一种身之自在,随心而行,不受世俗之事所劳役。得养自身不被饥饿所困,作些喜欢做的相应的等价劳动,即使有时吃不太饱也依然自在。此处的樊当指一切奢求,为此奢求而被迫要做些劳神不自在的事。现实的例子是以清贫为乐,但可轻取的荣华富贵并非不可取,只要身能自在则可行,甚至一时不过度的不自在换取长时的自在也是可取的。自在则无役,自在则怡。
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一号老聃,二号来吊着,三号秦失。此喻有四:不以养生为意,不以生死为意,不可矫情造作,哀乐不能入。不以养生为意,则不会刻意求成、操之过急反而适得其反;不以生死为意,则不怖不惧,不经心不狂喜,则不会迷乱慌失;不矫情造作,则心不会自烦自躁自添烦恼;哀乐不能入,则会自处平常,纵有大喜大悲,也不过成了鸡毛蒜皮,不会斤斤计较。
薪尽火传,实庄生传承之私心,吾一笑置之。但可作多解,何况我所言乃我所思,未必恰合庄生之意,则不妨细说一二。薪,实而有尽;火,虚而无尽。虚以实为依托,无尽需有尽来凭借。人生形容如四季必有荣枯,其精神却可长青长存,共随寂灭。人生在世,形骸未必总能随心所至,只要火不熄,一时把薪燃尽,也并无大碍……
庄生五喻,实是望后人能一叶知秋,必未尽言,也无须尽言。但我觉得还须再添一喻,此喻在现实中常能用到:水怡然而自在,安泰而顺流。偶逢断崖,则何妨一泻千里,俄而又复自定。此皆势之然也。
庄生养生法,简单概括成十二字:法取中庸,行就义理,顺其自然。
还有,要特别注重一个“养”字。想做到“顺其自然”,不先刻意去追求培养,不可能自然而然,而是天方夜谭。既已未有,何以生无,无薪则火不能传。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