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桐城名人故居

走进桐城名人故居

算术平均数散文2026-02-02 10:54:10
名人的成名,皆是有因。他们不论是因何声名远播,名人的历史影响,总是穿云破雾,而延泽后世。这也难怪,人们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去探访名人的踪迹,去凭吊他们的旧宅或故园,以借这份历史的馈赠,去感悟什么,解读些
名人的成名,皆是有因。他们不论是因何声名远播,名人的历史影响,总是穿云破雾,而延泽后世。这也难怪,人们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去探访名人的踪迹,去凭吊他们的旧宅或故园,以借这份历史的馈赠,去感悟什么,解读些什么。笔者家乡的老街小巷,那些卵石或条石铺就的小经深处,除了能让你嗅出墨迹殷殷的书香味儿,还会让你在不经意间碰上一些名宅故园。这些故居的主人都已走进灿亮的历史,而在凭吊徜徉之后,你又会由衷地慨叹,桐城,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惜抱轩与银杏树
你若来到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就会看到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你也一定会感叹它的伟岸与挺拔!那十多米高的参天躯干,在灿烂的阳光下,在书声朗朗之中,摇曵出一种精神和雍容大度。二百多年来,它与时代同行,任凭风吹雨打,却始终扎根在这片盛产文章的土地上,慈祥地守望着代代学子们的成长。遥想当年,姚惜抱先生在栽培你的时候,就是要把你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象征的么?!象征与方苞、刘大櫆、戴名世共同开创的桐城文派,并使之贲张于整个大清王朝和那段中国文学史的么?是植根于古色古香的皖中小城的翰墨书香之中,并使之文脉承袭,“人不必桐城,文必宗桐城”的么?韵律和文辞优美的桐城派文章,与那棵生命力旺盛的古银杏树一起生长;一个生长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里,在桐城文派的旗帜之下,云集了一千二百多名作家学者,其著述难计其数。一个生长在空阔与祥和的现实之中,桐城中学蔚然兴旺的人才摇篮,本身就是一篇桐城人抒写的大文章!一百多年前,桐城派后期殿军人物,北大的创办者之一,吴汝纶先生回乡创办了这所学校。或许,银杏树的主人姚鼐(惜抱)先生当初就是要把这个历史的重任交给你,就是让你俯视这片校园,俯视这片土地的么……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因其书斋取名“惜抱轩”,所以世人称他为惜抱先生。惜抱先生藏书甚丰的书斋已无存,但先生亲手种植的银杏树依然在招展。姚鼐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姚文然是康熙年间的兵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罗田知县,父亲姚淑虽终生未仕,却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姚鼐少时家庭很是贫困,且体弱多病,但他却嗜学如命。伯父姚范授以经学,他又从刘大魁学习古文之法,并表现出非凡的天资。刘大魁后来在《寄姚姬传诗》中说“我昔在故乡,初与君相识。君时甫弱冠,已具垂天翼”。姚鼐30岁时中江南乡试,33岁时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不久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主考官,恩科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于朱筠等人的提议,清廷开设四库全书馆,姚鼐被推荐入馆充纂修官。但仕途难料,官场险恶,姚鼐深恶那种倾轧,两年后他辞官归里,在惜抱轩潜心文章之事,并亲手种下了那棵银杏树。当年,他辞官南归,便有“谷鸟翩翩影,孤翔识所归”(《夏日》)的畅悦吟诵,表现出他挣脱了仕途倾轧,官场的诡诈与羁绊,回归平静怡然的愉快心情。
有人说康、雍、乾盛世,但乾隆时期因言,或因文字获罪者不在少数。姚鼐算是深谙这些帝王挂在嘴上的言词,他选择的是用文化去种植一棵大树,去培养一批有学养的弟子。自乾隆四十二年(1777)起到他去逝的38年中,姚鼐一直以授徒为业,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和精研学问。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管同、梅宗亮、刘开、方东树、姚莹、陈用先、鲍桂星等人,他们如颗颗耀眼的群星,闪烁在大清王朝的文化星空,而姚鼐堪称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教育家!
康熙年间,戴名世文名声噪远近,“文稿脱手,贾人随即为之刊布以售”。而方苞也名重一时,以致文章轰动京师。刘大櫆继之,姚鼐则师法于刘大櫆,他们奠定了桐城文派的理论基石,树起了桐城派的大旗。历城周永年说:“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根本,故讥簖于考据的汉学家为舍本逐末,但他无门户之见,也不废汉儒治经之长。因此,姚鼐的文章,不独上超海峰(刘大櫆),亦见远逾望溪(方苞),桐城后学,也罕与颉顽。
姚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文学理论,明确地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文章理论,这是对方苞“义法说”和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论文的继承和发展,但又较方、刘的文论主张,更具有完整的体系性和周密的理论性。姚鼐在文论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的文章风格学。他在《复鲁挈非书》中将千姿百态的文风归结为“阳刚”、“阴柔”二端,他指出了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个性间的关系,同时又强调了“阳刚”、“阴柔”的相辅相成。这种理论对后世桐城派作家的影响很大,曾国藩、张裕钊等人都以此作为品评文章的纲领。
姚鼐是自家文论主张的努力实践者,他的散文创作形成了一种迁徐深婉,一唱三叹而又隽永耐读,意蕴无穷的风格。记事体散文文辞简练而记事明晰,堪称静洁精微,深得雅洁之美。就连序跋墓志也写得跌宕有致,富于韵味,连一些论理的文章也写得颇有韵味,很有情感……这样一位大家,在这样一个地方,种下这样一棵华盖文都的参天大树,其寓意当然是深远的,当然也是一种恒久的象征与昭示啊!
姚元之旧馆
穿过繁华的羊子路,来到北街小学校园内,有一处古建筑群,这就是姚元之旧馆。旧馆现存前楼、东西厢房和后楼。前院对应两侧厢房,后楼院落呈长方形,前后均为回廊木构架式建筑,前后廊各有八根木立柱,汉白玉雕花鼓形基石。各房间均为木门,板壁、木地板。房间的窗棂为上下两部分,上为“井”字形的横窗,可开启;下为“井”字型固定雕花窗。穿过后院便门,可见小桥流水,假山奇石,绿树扶疏,假山上建有“竹叶亭”,旧馆旁有两株高大的玉兰树为姚元之亲手所植。每当春天来临,满树幽香,鸟鸣声声,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老宅的主人,是何等的清雅!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为936,96平方米,布局规整合理,具有徽派建筑风格。
我们还是来认识一下姚元之吧!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号荐青,又号竹叶亭生。他的祖父姚文燮是清代著名画家,父亲姚原绶任六安州学政,也是饱学之士。因此,姚元之受家学影响,少负才学,加之桐城文化的熏陶,他便寻着前辈文人的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