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杂言
一直认为,世间上有一件非常划得来的事,那便是读书。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往往是作者人生的总结、思想的结晶、心灵的火花、智慧的容涵。有些书,是作者一辈子的心血。你想想,别人一辈子的生活经
一直认为,世间上有一件非常划得来的事,那便是读书。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往往是作者人生的总结、思想的结晶、心灵的火花、智慧的容涵。有些书,是作者一辈子的心血。你想想,别人一辈子的生活经历、思想经验,他百费心思地整理好了,你只要一天,或者是几天、个把星期也就读完了。你可以把它变成你的东西,还要挑精拣肥,想要的便要,不想要的,远远的扔到一边,也没人把你怎样。但是“读书无用论”在明里暗里的现实中还是非常有市场的。因为读书多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见得活得比别人好,钱挣得不一定多,生活过得不一定比别人轻松。即使在虚幻的精神生活中,也不一定过得比别人自在。有时,一个知识面广、心灵丰富的人,甚至其内心却过得比别人苦。这样的苦,也许是一般人不会领会的。
这也许算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人类的进步,没有知识肯定是不行的,工业农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完善、思想的解放等等等等,都需要知识;但拥有知识,不一定拥有财富、名利这些世俗的回报。这说明,拥有知识的人与创造财富的人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创造财富的人和享受财富的人也不具有必然的联系。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特定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也与一个人的追求、境遇和其对知识的运用有关。
于我,是相信知识是有用的,也就是相信读书的好处,相信“知识是一种力量”,相信知识可以释惑、明理、广胸、去烦、逸生、雅情;对那些自然科学知识,更是人类生存技能的必需。我向来崇尚真正的知识,对那些认真总结、探索、倾诉的人怀有真挚的敬意。但天下书,浩如烟海,如果逐书逐句地读,你一生都读不完,况且你人生的一大部分时间要用来工作、睡觉、交往,尽一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孔子说:学以致用。一个人,一生中只能做那么几件主要的事情,学太多太杂的知识你用不了,也没那个必要。
我们如何选择和寻找书籍来满足我们的阅读需要呢?在浩瀚的书海当中,我们因为偶然遇到了某些自认为好的作品,便可能记住这个作者,然后,在空余的时间寻其作品来读。有时,我们会寻些知名的经典读物来读,或者那些广为流传或知名人士的作品。这样,往往会少一些盲目,节省一些时间。有的古人非常重视名号,这有时不能用虚荣和名利之心来理解,而是表现了作者对其作品的重视和负责。除了特殊的需要,我是不赞成在论坛中频繁地更换“称谓”(即所谓的马甲)的,这样不利于读者的选读,也不利于作者的自律。
明朝学者吕坤说:天下书,伪腐者居多。伪者,假也;腐者,不实用也。在形形色色的、各式各样的书籍文章中,大量的还是些普通的、重复的内容。在人的一生中,能遇到几本你爱不释手的书,也许就够有心的读者受用一生了。这说明,人与书就象人与人之间一样,靠的是一种机缘。能真正走入你的内心的,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和事物。与你相遇,是一种偶然;与你相契,是一种必然。古人做得比较把稳,不仅要“读书破万卷”,而且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通过实践来检验书面知识的真伪。这样做,太理想化了一点,现实中往往难以做到。庄子认为: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怠也。陶渊明曾言:“好读书不求甚解”,但取所需尔,这有其合理的一面。
能在大量的书籍中,去伪存真,是需要一定的知识面和知识积累的。接确大量的作品,这很费时间,却也是一个有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过程。在《聊斋志异》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判断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好坏,他不是看,而是将书页烧着了嗅其味,一嗅,他就知道优劣了。好的文章,馨香扑鼻;不好的文章呢,则有一种臭味,甚至臭不可闻,避之不及;一般的文章呢,既不香也不臭。这当然是一种寓意。我是非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有那样快、那样好的判断能力。但我相信,长期从事文章审编工作的人,只要看看文章的几段甚至几句,也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了。但这也有意外的情况。一个同事在和我讨论歌曲好听不好听的时候说:“你如果认真地、不带偏见地去听每一首歌,它都是有可取之处的”。我部分赞成这句话。有时,我们对别人的作品没有兴趣,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作者的写作角度和真正用意,就可能会误判。
好的文章能释理、解惑、识趣、明志、奋神、广识、娱情。如果读者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翻三,那么读书的好处就更大了。有的文章,我们取其思想认识,从而让我们更加趋向于真、善、美,接近生命的本真;有的文章,我们取其经验总结,它能增加我们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知识积累,从而让我们在现实中少走弯路,多收成果和快乐;有的文章,我们取其华采,其故事精彩,叙述生动,辞藻美溢,那我们也就不防当一回“疯子”,相信一回,大笑一回,大骇一场若者动情地流泪一次。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说明古人是真正读进去了的。作者描述了风月无边、晨耕暮读的妙处,你读进去了,便感觉到了在黄金屋里也享受不到的快乐。作者描述了柔情蜜意、青丝红颜、夕楼瘦影,你读进去了,你便会觉得一位款款的风情女子,或坐或立在你的面前,让你怅然而思,欲罢不能。文如其人,表其性情也。
文贵出新。如果一个作品看起来毫无新意,没有新的内涵,甚至没有一点新的体式,往往使人难以深入。作品看起来似曾相识,看了一百篇,如同看了一篇,久而久之,感觉也有淡了。这也许是一种自然现象吧,现代人把它叫做“审美疲劳”,我想,这就是“时间魔力”的真正原因吧,再大的伤痛或者喜悦,通过时间的过渡,最终会走向淡化,成为一种可以品味的历史。每个人都有一种性格的秉赋和局限,所以一个人的作品往往有一种外显或内在的味道,或者叫做风格。有时,我们常常因为喜好某种味道而偏爱某些人的文章。有人说:“最好是好的敌人”,还有很有道理的。写文章,不求最好,但能有感而发,解我性情即可。与人,也许少有新意,难有裨益,与已,却是心历所结,理我乱绪,权且记下,敷衍平生。
世间的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音乐语言等)大概分两种,一种曰可笑,或灵动,或幽默,或美幻,可以凑趣,轻松生之虚幻之光;一种曰可信,让人信其真,察其情,知其求,识其味。这种可信不一定是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