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复制的红色经典——《小花》
重看《小花》,细忖。是的,这依然是一部不可复制,难以跨越的红色经典,也是里程碑式的中国革命战争电影。在纪念这部电影拍摄三十周年之际,我有许多感慨,又专门的找出这部电影进行观赏,现在,来谈谈我的观感。这
重看《小花》,细忖。是的,这依然是一部不可复制,难以跨越的红色经典,也是里程碑式的中国革命战争电影。在纪念这部电影拍摄三十周年之际,我有许多感慨,又专门的找出这部电影进行观赏,现在,来谈谈我的观感。
这部电影1978年拍摄,香港导演张铮,助理导演黄健中。唐国强,刘晓庆,陈冲,葛存壮、白莉等主演。
一、电影剧情的择取
这部电影是根椐钱富民的《桐柏英雄》的故事改编,讲述农民赵家被卖出去的小丫头赵小花,后来被党组织有意识赎找回,因失去家人,便改名何翠姑,跟着老何这个革命者走上革命道路。而另一个小姑娘是革命者的后代,不到几个月便因敌人追捕而被迫留在赵家,成为赵小花,其真名是董红果,不久,他们的父母被当地丁恶霸迫害致死,两兄妹双双流浪出去。
十多年后解放战争时期,小花的哥哥赵永生因为抓丁逃走,然后当上解放军。妹妹流浪中在路过的解放军队伍中寻找哥哥,遇上解放军军医周医生,周医生喜欢她而想起自己失散的女儿董红果,把现在的赵小花认作干女儿。
赵永生在一次战斗跳崖负伤,女游击队长何翠姑冒死抬担架把他送到我军地下医院。赵小花这时找到了哥哥,而赵永生误认为何翠姑是他妹妹。赵小花和赵永生一直以为何翠姑长得像他们死去的母亲,不时地疑惑着。
不久,当上红色区长的何翠姑调查出她自己的身份,她才是真正的赵小花,而眼前的赵小花是周医生的亲生女儿董红果,两个都想把这个喜悦告诉哥哥赵永生。可是,战斗打响了。
在攻打敌军所占重镇时,三兄妹在战火中为军队搭浮桥,赵小花(董红果)受伤,赵小花(何翠姑)掩护她时,中弹到在河里。
战斗结束,董红果与亲生母亲相见,赵小花受伤昏迷不醒,后来赵永生赶来,认亲妹妹赵小花,赵小花睁开双眼,看到了哥哥。
如果正常手法拍摄和叙事,这部电影寻找失散亲人的经典已有《英雄儿女》,如果反映解放战争的战争场面,已有《南征北战》大戏压作。于是,香港导演张铮,接受了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新艺术手法的影响,另开镜眼,所以这部电影就今天看来一样觉得新奇和脱颖,因为电影语言和叙事手法及择取故事重点的风格都大有转变,渗透了一种新类型、多层叠、大特定的电影风格,而使这部电影成为了探索式的里程碑作品。
与《英雄儿女》有类似之处,但比它处理得好,《英雄儿女》是父女相认,小花是兄妹相认,还多了母女相认。故事情节的设计可谓精巧,结构也非常严谨,是一部创意非常的划时代之作。
二、电影的艺术呈现化
这部电影因为手法创新和独特,导演先把时空打乱,在不同地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里摄取需要的故事元素,然后铺架了一条专门的叙事轨道,因为我没有看过小说原著,如果小说这样写就失去了小说的叙事特色。但是,电影这样一表现,就成了多层叙事,多人闪回过去,把失散与误认的历史快节奏地交待清楚,为观众产生了一种速成的理解和情节的空间想像,并有欧美的悬念效果和艺术表意,让观众一直想追看下去,感受下去,在一次次的误会中,谁是真妹妹赵小花,真妹妹与哥哥以什么样的方式相认。
电影这样来表现,把一部历史故事演变成浪漫主义情感亲缘的史诗,就是后来出现的《大决战》以及相关的战争亲情电影也没再达到这个高峰。
客观地说,如果谢晋、谢添(据说是他错过了拍这部片子)、谢铁骊、汤小丹等来拍《小花》,电影决不会是这样的叙事和表现风格,到如今早已湮没在浩如烟海的革命战争影片堆里去。
因为,他们这类国产导演已经形成苏联电影和文化审美思想的传统叙事风格,不可能按照这样主观意识表现革命情心,战争背景下的人物亲情的心理,来营造另一种战争的场面和画质。何翠姑在河里抱着赵小花那一段叙事,其实就是史诗的语言,圣歌的旋律,用红色滤镜的渲染,小提琴的急速快板,两位姑娘在战火下的江河里旋转时深水搅动的响声,用来表现面对着即将相认哥哥的期盼,同时,残酷的战场不能表达,三兄妹共同肩负着浮桥,一心盼望战斗尽快结束,可是崇高与庄严的死亡压在眼前,不知谁的生死。主观意识里,人们已经听不到枪炮声,看不到战斗的惨烈,看到只是亲情在战场中的绵怀不丝丝温情。电影只有这样,才能艺术表现出人物与战争的心理,也许,张铮才是这部电影的魔术师,对于这样的尝试,那个时期的导演还没有这种技能来处理这样上乘的主观意识电影表现手法,因为,他就没有可能大量接触过欧洲电影的艺术创新手法。
这部电影许多镜头都不表现对话,而是用王酩特创的电子音乐来掩盖对话的过程,让观众通过人物的眼神和面部来表现故事的张性和内涵,用观众的注意力来配合电影对故事的叙述和演释。
电影甚至还使用了爱森斯坦的“杂耍蒙术奇”,两只没了母亲的小鸟的窝被风雨吹打下来,小鸟落入泥水里,暗示了两个小花水深火热的未来不可知晓,让人想去帮助她们和关注她们。
其实这样的镜头非常多,即现在的国产电影里也没有几部电影能够这样来表现和叙述,使电影有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故事的审美技术。
这部电影的音乐在那个时期制作创新,特别是摈弃了《智取华山》、《英雄儿女》类型的军乐演奏风格,这样,才使电影透出红色美学的诗化和交响。
三、类型化表演的表现
革命人物类型化,在文革结束后,一直困惑着电影艺术家,如果把高、大、全回避,让观众以新眼界来识别真实现实的英雄人物,于是,电影使一个阶级分析浓重色彩的电影故事主题淡化,突出了寻哥,救生,战争,炮火,救助,认亲的镜像过程,把观众的内心情感感染滤化,与赵家亲情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丰富了电影的艺术氛围,用另一种方式取得了革命电影的教化情感。
关于这部电影的表演,是导演的镜头功力,也是导演的耐力和对演员的自然化选定的魄力。电影里表演里,不同于戏剧连续,不同于小说的浸染,不能用夸大,不能用过激,只能娓娓演来,一切纯洁归真。
好莱坞导演强调了几种表演方式,演员在表演中,一是你是演给导演看,直到按导演的要求满意为止。二是你是演给镜头看,你就对着镜头张扬故事人物的情感和喜悲,而不是舞台,所以不必要吆五喝六地去释放。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读《登高》有感
下一篇:改造孩子,不妨先改造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