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电话

趣谈电话

雚觔杂文2025-07-25 09:14:56
在社会的各项发明中,每一项发明都无疑在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蒸气机、飞机、电灯、电话等的发明和革新,无不标示着时代的文明与进步。刚毕业的时候,正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被分配在一个偏僻的乡镇里,主要
在社会的各项发明中,每一项发明都无疑在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蒸气机、飞机、电灯、电话等的发明和革新,无不标示着时代的文明与进步。
刚毕业的时候,正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被分配在一个偏僻的乡镇里,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守电话。你千万别以为这是一个轻松的活儿,没有恒心和毅力,没有任劳任怨的精神,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那时,乡里的电话还是手摇机,如果要打电话与外界联系,要通过手摇机激活总台,你给总台报上通话地址,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这时总台会给你接通话地址的总台,再由通话地址的总台要上通话地址,这样你才能与对方通话。如果说你要通话的是某一个指定的人,对方还要到处帮你找人。如此,一次成功的通话至少需要大约十分钟,有时甚至半个小时,一个上午就打一个电话那也是常有的事。打电话不方便,其实接电话更不容易。因为全乡就那么一台电话,与外界的联系全靠它,接电话人不仅要做好电话记录,还要及时的上传下达。遇到必须去喊人接话时,那怕花上几十分钟也在所不惜。因此,守电话的人必须要听力好,记录快,腿脚勤,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守电话的人还要日夜寸步不离,说不定一个重要的电话在半夜里冷不丁就打了过来,你还得必须马上有处理结果。记得有一次县里通知所有的公办教师去开会,我记录时为了减省字数,把“公办”二字去掉。通知时把全乡所有的公办、民办、代课老师都叫了去,害得乡长把我狠狠的批不一通,从此不再要我守电话,我也从此得了一个“大老粗”的外号,这样的一个外号后来一直影响我的前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有幸调到了县机关工作。这时,号码机已经替代了手摇机,这一小小的变化顿时让接电话的人轻松了许多。只是,每一次接了电话去喊人时总习惯于挂上电话,如果不是对方再次打过来,电话就无法勾通。如此多次,遭到了很多的白眼。那时,外出打工的人逐渐增多,乡下人与外面打工的亲人联系也多以电话为主,有时,他们在电讯局里等了半天都还排不上号。有的知道我在县机关工作,就要我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时间帮他们打电话,一来可以省钱,二来通话环境也安静。只是由于外话费节节攀升,让单位领导起了疑心,干脆打了一个铁盒把电话锁起来,钥匙掌握在办公室和领导手里,一般的人只允许接不允许打。作为办公室秘书,我手上虽然也有一把钥匙,却轻意不敢再打长话。即便偶尔打了一个长话,领导查下来也要解释半天,那真不是滋味。
拨号机虽然方便,却不容易找人,于是后来就产生了电话机的附属品“科机”。一般的“科机”是数码机,用电话打“科机”号码,对方接到讯号后,如果他附近有电话就会给你马上回话,这样你就比较容易找到他。还有更先进的“科机”就是中文机,你既可以打他的号码要他回话,又可以要总台用中文给他留言。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中文机相当贵,一年的工资大约也就能够买一部。“科机”的寿命比较短,大约是因为它使用的局限性,出现两年后就销声匿迹了。现在,在我的抽屉里,还收藏着那时使用过的“科机”,现在,它自然是没有什么作用了,那时,它可是我身上唯一值得炫耀的东西。其间,又出现了对讲机,但因为对讲机要占用频段,仅限于业务部门在特殊时段使用,并没有普及。后来又出现了大哥大和子母机,这两样机子都只能在近距离用,是一些大款的宠物,一般的工薪阶层和老百姓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真正带来电话革命的是两千年之后的手机时代。手机刚开始上市时,虽然它的价格昂贵,话费众多,但由于它的方便快捷,功能齐全而让消费都趋之若鹜。刚开始,手机也仅供于人们通话和发短信。后来,当手机与互联网联通后,手机就相当于一部小小的电脑了,通讯、游戏、QQ、购物、阅读、微博等等无所不能。再加上它附带有时间、计算、音乐、摄影、摄像、文档等功能,兼之携带方便,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现在,随便农村山旮旯里的一个老头老太,怀里都会揣着一部手机,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亲密接触,让孤独的人不再寂寞。手机,傲然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门时你什么都可以不带,如果忘了手机,心里总是像丢魂了似的。
从2000年开始,我每两年就要换一部手机,不是因为原来的手机坏了,丢了,就是因为功能老化了,市场又出现了新的更好的品种。每一部手机约两千元,十多年来也买去了一万多元,加上每年的话费约两千元,十多年又是近三万元。这样算下来,仅手机一项我就花去了四万多元。手机带来了高消费,却让我们从此不再尴尬,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循着电话的发展轨迹,我不知道电话还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然而,只要有了电话,我们就随时都生活在时代的风尖浪口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