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官员再就业策略

下岗官员再就业策略

遘闵杂文2025-11-11 05:29:03
从2003年开始,中国官场突然刮起了一股“问责”风,上千名官员因工作失误而引咎辞职。不过,这些“下岗”的官员,大多数不久之后又悄悄“再就业”了。比如,广州海事法院院长罗国华因出国豪华游被免职,2个月后
从2003年开始,中国官场突然刮起了一股“问责”风,上千名官员因工作失误而引咎辞职。不过,这些“下岗”的官员,大多数不久之后又悄悄“再就业”了。比如,广州海事法院院长罗国华因出国豪华游被免职,2个月后,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济南铁路局局长耿志修因火车相撞被免职,5个月后,以铁道部安全总监身份复出;辽宁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因“跨省追捕”记者而下岗,9个月后,在沈铁城轨交通工程办副总指挥位上履新。
对此,一些下岗职工心生嫉妒,要求政府也给他们安排一个新岗位。大批仍然在岗的群众也跟着瞎起哄,认为“下岗官员”无权优先获得“再就业”机会。
俗话说,宰杀一只老鳖易,培养一个官员难。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官员们也真是不容易。想当初,他们为了混口饭吃,许多人不怕丢脸,不惜金钱,心甘情愿去做人民的公仆。现在,他们犯了错,组织上体恤官情,让其重操旧业,有何不妥?作为主人的我们,虽然没有能力为其提供再就业岗位,总不能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吧?
在下岗官员再就业的问题上,组织部门本着“与官为善,治病救官”的原则,一直在实行恢复原职、异地上岗、提拔重用等措施。因“黑砖窑事件”被撤职的洪洞县副县长,复出担任该县县长助理;“瓮安事件”中被撤销党政职务的县委书记,摇身一变成了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如此,下岗的官员们,也都处惊不变,心安理得,静候佳音。
民众又抓耳挠腮想不通了——如此一来,“问责制”岂不是变成了“护身符”?
为了既顺民情又合官意,保国不揣浅陋,建议组织部门在实施“下岗官员再就业”工程中,适当遵循以下策略。
一、再就业时间可以缓一缓。官员下了岗,不在其位就不能为人民服务了,其焦急心理可想而知。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那么多下岗工人闲居多年,也没见他们急吼吼地去抢银行啊。等到民众“审丑疲劳”了,安排官员再就业也不为迟的。泸州市组织部门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够好,马潭区的那个交通局长谢林,因两年不交停车费并辱骂殴打负责物管的老人,2009年8月5日被免职,8月7日就到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中心做办公室副主任了。一免一任,仅仅两天工夫,有点操之过急啦!患个重感冒,还要三五天的康复期呢!
二、任职的消息尽量瞒一瞒。网络时代的主人,眼睛都贼亮贼亮的,一不小心走漏了风声,就给你捅到网上去。也难怪民众愤愤不平:没出问题的官员那么多,想当官的普通公民更多,难道某个官位非“下岗官员”莫属吗?因违法批地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调离市长岗位的简阳市长段成武,一周之后又被任命为资阳市财政局长;经媒体曝光后,再就业刚满月的段成武,无奈再次“被下岗”。两上两下,尽管都符合组织程序,但是,局外人看来,还以为咱组织部门在玩“过家家”呢!火辣辣的玫瑰都能静悄悄地开,下了岗的官员怎能闹嚷嚷地上?
三、任职的部门适宜换一换。对官员而言,“下岗”毕竟是一种处罚手段。有些上级领导太爱才,觉得闲置一个官员等于浪费其才干,这个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官复原职”的办法稍有不妥,只要级别相当,换个部门上岗也行得通嘛。比方说,“下岗官员”一般与黑社会多少都有些瓜葛,可以让他们去打黑,发挥“以毒攻毒”的效用。2008年因“三鹿”事件下岗的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再就业时担任了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专职副组长。李长江同志在假冒伪劣的长江里溺过水,断不会再在黄赌毒的黄河中里翻了船吧!
四、面对质询时需要挡一挡。官员要宠,民众靠哄。“石首事件”中的两位下岗官员,不到一年就都上岗了;面对质疑,荆州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言之凿凿:其中一人尚无明确职务,另一人现任荆州开发区党委委员,负责一个园区工作,并未任命为开发区副主任。常言道:秃子不嘲笑和尚,上级要爱护下属。因“彭水诗案”下岗的彭水县委书记蓝庆华,一周后出任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上级领导对此事的回应掷地有声:这不是提拔重用,而是平级调动,因为统计局副局长比起原职县委书记,权力小了很多,已经有处分的意思了。
五、个别人脑子必须拧一拧。职工下岗了,有因为孩子上不起学吃不上肉羞愧自杀的;官员下岗了,只会为了守住既得利益或保护同僚而自尽。官员要是觉得下岗丢脸,平时就得多动动脑子。比如,“替谁说话”的规划局局长逯军,说的虽是真话、实话,但那话儿也太率真、太赤裸了。又比如,“带套不算强奸”的派出所教导员钟显聪,替人开脱罪责时却没显出一点聪明,日后就是再就业了,咋还有脸在司法系统混呐!所以,要想这类官员避免“二次下岗”,组织部门务必在其再就业之前,拧掉他们脑子里的水分,补充一点政治营养素。
六、民愤太大的干脆避一避。对于漏子捅得太大的官员,就不要给他们“改过自新”的上岗机会了。其实,谁都不是天生做官的料。他们在岗时也积累了一点财富,还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与其安排再就业,不如劝他们直接去办一个私人公司。组织部门要是实在不过意,完全可以与其暗中合作,共谋双赢大计。比如,这次“7?23”动车追尾事故中下岗的官员,就不要再端铁道部门的铁饭碗了;咱自办或者投身一家民营公司,生产动车专用的高效避雷针或者刹车片啥的,只要有上级领导照顾,等于是捡到了一只响当当的金饭碗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