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议“势利”
“势利”的世俗状态是颇为贬义的。我们时常讥讽人:你这家伙真“势利”!被讥讽的人多半会忐忑不安,闹个脸红。“势利”通常有着迎合,拍马屁之类的含蕴,对于习惯道貌岸然,自主自立者来说,“势利”有颠覆之意,若
“势利”的世俗状态是颇为贬义的。我们时常讥讽人:你这家伙真“势利”!被讥讽的人多半会忐忑不安,闹个脸红。“势利”通常有着迎合,拍马屁之类的含蕴,对于习惯道貌岸然,自主自立者来说,“势利”有颠覆之意,若“势利”一旦与其结合,则其人就是典型的两面三刀,卑鄙无耻的小人了。其实,“势利”恰是人的天性,无须过于厚非。
海洋里的海豚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其结党营私的本领,或者可以见识到早期人类的影子:在一大群海豚里,往往会形成多个小团体。当某个小团体显示出强势时,其它小团体的海豚会主动讨好,设法加入强势团体,以获得更多的捕鱼等机会。
猴子的墙倒众人推则是另外一例:一个猴群的老猴王被挑战者打败,新猴王并不会将之杀死,但那些以往的臣民,为了讨好新猴王,却必然会群起而攻之,直到杀死老猴王。正可见,但凡动物有了一定的智力水平,便会“势利”——因势而使得自己得利起来。
古人眼中的“势利”不无意趣。《东周列国志》中有一段孟尝君与门客的聚散故事:齐王惑于流言,收回了孟尝君的相权,孟的门客纷纷散去,惟有冯爰仍在他身边。后经过冯氏的经营,孟尝君得以恢复相权,前面离开的宾客又纷纷归来。孟尝君因此不满地对冯援说:“文(孟尝君)好客无敢失礼,一日罢相,客皆弃文而去;今赖先生之力,得复其位,诸客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冯援回答:“夫荣辱盛衰,物之常理。君不见大都之市乎?旦则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为墟矣,为所求不在焉。夫富贵多士,贫贱寡交,事之常也。又何怪乎?”孟尝君再拜曰:“敬闻命。”乃待客如初。
我们常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来表明我们对于事物的正确把握。中华武术的高境界,如“四两拨千斤”、“以慢打快”之类,都是先辨别清楚对手的势后,再因“势”导出于己有利的结果而已。
故而,我们在社会中和面对自然界时,理当充分注意事物的势,以因势利导——化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成果。
势的把握,在于获取利益——譬如安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很讲究入世规则,喜欢分析世态:世道清明则努力出道为官,造福一方,世道浑浊则退隐,急流勇退,独善其身。这可算是我们古人机智的总结罢。《世说新语》上有一个小故事叫“见机而退”:张翰在齐王辟的手下做官。有一年,见到秋风乍起,忽然似的想到了家乡的蔬菜羹、鲈鱼脍的美妙滋味。便与同僚感慨道:人生难得几回痛快,又何必在官场伤脑筋!便以思乡情急为由辞官回乡。不久,发生了八王之乱,齐王终究失败。朋友这才恍然大悟,对张翰说:你是有先见之明啊,目睹了不妥,便借机激流勇退,哪里有鲈鱼的什么事情呢!
《三国演义》里聪慧智谋之士不少,显山露水者可谓比比皆是。有没有哪一位才俊是故意隐没的高人呢?恐怕非谋士贾诩莫属。贾诩原是张绣的谋士,帮助张绣抵抗曹操颇有成效,使得曹操损失惨重——儿子曹昂,大将典韦等均死于是。在官渡之战前夕,贾诩却劝张绣归降曹操,令其大吃一惊——选边站,理当站到没有过节,且势力更强的袁绍一边啊!基于贾诩总能够料敌先机,张绣终究还是听从了贾诩的意见,忐忑投曹,果然受到曹操不计前嫌的隆重欢迎。之后,贾虽成了曹的谋士,却很少主动出谋,行事做人极其低调,从不结交他人,儿女成家也刻意找平常人等。即便曹操时常想起他,询问他对某些事的看法,他也尽量不表意见,一旦必须有所表达,则十分慎重,委婉而谈。他一直为曹操父子所看重,活了78岁,在那个战乱时代是极其难得的凤毛麟角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