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杂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杂感

不计利害杂文2026-06-15 06:01:59
《论语》的真谛,是告诉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大家怎样才能保持心灵的淡定,内心的快乐,过上的幸福的生活。学习《论语》就是要在圣贤的经验和智慧照耀下,让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生活规则下有机的镕合成为有效的
《论语》的真谛,是告诉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大家怎样才能保持心灵的淡定,内心的快乐,过上的幸福的生活。学习《论语》就是要在圣贤的经验和智慧照耀下,让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生活规则下有机的镕合成为有效的成分,感悟出人生的道理,缩短历程,提升效率,建立起高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对社会、对自己都意义的人生,这也就是今天学习《论语》的目的所在。

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数却下降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字贡曰:“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孔子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子贡问三条必须去掉一条,先去什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三条必须取掉两条,先去什么?孔子说:去食。没有食物无非一死,人谁能不死呢?最可怕的是人民失去信仰。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他认为信仰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信仰,失去了信仰就是行尸走肉;失去了信仰,即使有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有了坚定的信仰,他就会向着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当年,共产党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广大党员为实现全国的解放而奋斗,抛头颅洒热血,克服重艰难险阻,创立了新中国。蒋介石的军队有八百万之众,武器精良,但失去了信仰,人心涣散,才失去了大好河山,可见信仰的重要性。

有个令人疑惑的问题,国人的幸福指数在下降。一方面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人们却越来越不满意,幸福感一再降低。吃着肉骂娘,生在福中不知福,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民众信仰缺失造成的。在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进。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必然造成信仰的缺失。加上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一些阴暗面的不断曝光,加重了人们的心理的不平衡。党中央在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解决这一问题。

孔子很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经常夸奖他::“贤哉,会也!一筚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很穷,但很乐观。颜回的可贵之处在于在艰苦的条件下,保持乐观,保持恬淡和安宁的心态。追求幸福的生活是人人都希望的,并不是让人们安于贫穷。快乐幸福与贫富有一定关系,但关键在心态。内心恬淡和安宁了,就会感到幸福和快乐。现在生活富裕了,不能只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眼睛只向外看,也要学会眼睛向内,无限深的发现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生活的变化,发现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你的幸福感就会到来,你的内心就会充满恬淡和安宁。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可取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穷但不向富人献媚;假如一个人很富有,也不要盛气凌人,如何?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这还不够,还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就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传承,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值得人们继承和发扬。陶渊明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句,气节高尚,高风亮节。在现在社会,此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陶渊明的做法,实质是避世遁世的的做法,是一种心理素质不好的表现。

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不与人接触。既然为官,不管官职大小,都是为国家工作,为百姓服务,上级检查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工作做不好,愧对国家的俸禄,愧对纳税人。面对刁难,大可不必挂冠而去,工作肯定有缺点,改正就是了,干工作又不是为他一人。陶渊明之所以为这一点小事辞职,是借题发挥,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和郁闷心情。

迎接检查,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有什么不对。穿衣是个礼节问题,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是净化自己,关乎自己的形象,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讲究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因为衣着挂冠而去,实在难以理解。

《归去来兮辞》文章写得很漂亮,陶渊明的创作,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一生怀才不遇,经济拮据,仅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仕途上很不得意,愤愤不平,才有了上述举动。

今天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多的不如意。考察提拔干部要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过关,经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程序,过五关,斩六将,着是不易。能走上领导岗位,仕途畅通的毕竟是少数。没有走上领导岗位,或久不得志的,不一定不具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不去脚踏实地的工作,切实的作出一些实绩来,象陶渊明这样怨天忧人,总认为怀才不遇,就没有或不能很好地把握好来临的机遇。只能使自我伤害,象陶渊明一样避世、遁世,愤世,“大浪淘沙”,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的缺憾

人生难免有各种各样的缺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为什么要让他作为包袱,使我们不开心呢?论语中就讲了对待缺憾的道理。让人们正确对待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常读它,用心去感悟它,是一付治疗心理疾病的良药。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既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要学会适应。保持一颗诚敬的心,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他人充分尊重,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敬你如兄弟。英国一网球明星,因为妈妈死于牙科手术引发的心脏病,留下了心理阴影。四十年后,该明星在牙医整理手术器具时被吓死了,可见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巨大的。外伤可能不会置人于死地,长期的恶劣情绪,人生的缺憾的长期困扰,对人的生命质量有巨大损害,甚至会危及生命的。有些身患绝症病人思想乐观,能正确对待疾病,从而战胜疾病,几年、十几年还能够存活在这个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