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岗村的故事
在嵊州市浓雾重锁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那里泉水清澈,那里茶叶飘香,那里稻谷金黄,那里民风淳厚,那里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这个村庄的名字叫前岗。山峰连绵,层峦叠嶂中,前岗村犹如一幅水墨画,零
在嵊州市浓雾重锁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那里泉水清澈,那里茶叶飘香,那里稻谷金黄,那里民风淳厚,那里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这个村庄的名字叫前岗。山峰连绵,层峦叠嶂中,前岗村犹如一幅水墨画,零落却极有韵味地镶嵌一片翠绿之中,整个村落浸润着江南特有的灵秀。
前岗作为一个村子恰在这一片山水之间生根,起源于800多年前的一个故事是最好的诠释。相传有从北方过来的俞氏兄弟二人,打猎路过这里,因为附近没有人迹,他们便在一条山岗上生火过夜。怕引起火灾,临走时他们用石块盖住火种。第二年,他们打猎再次行经这里,发现去年的那堆火竟然没有熄灭。兄弟两人顿时既惊讶又感动,认为此地具有灵气,其中一个便动了迁居此地的念头。后来他果真背着小脚的妻子来到这里,因为翻山越岭路途遥远,他的妻子就不断地问在什么地方,他每次都回答说在前面的那个山岗上。于是,等他们安顿下来,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前岗。
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关于前岗村来历的故事,不仅存续于村民的口口相传里,而且也记录在俞氏族谱里。
村中的第一代俞姓人定居下来,大约是公元1222年前后的事情。800年来,时间这位神奇的画家,已经把前岗这幅水墨画从最初无意间的一点扩充成了今天美丽的长卷,把俞姓人变成了一个人口超过一千的庞大族系,把前岗变成了附近一带最大的村庄。
也许是由于俞姓祖宗的血管里流淌着勤劳为本开拓发展的血液,前岗村人祖祖辈辈都淳朴善良,勤劳能干。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的双手在海拔500多米的大山深处,编织着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梦想和追求。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许多前岗村人纷纷走出大山,到外面寻找发展的天空。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一方天地里挥洒自如。村口那一间间高大气魄装潢考究的新式楼房,便是一个旁证。
走进今天的前岗村,给人别有一番韵味的还是老村。这里的房子大多已经破旧,黄泥墙蜷缩在山坳里,岁月的风雨使墙面斑斑驳驳,太阳的暴晒又使墙上布满了裂缝,就像山里的汉子,岁数不大,脸上却爬满了皱纹。一些粗糙的门楣上还贴着去年的吉祥,营造着一种特别的静谧和安详。也有几间年久失修却气势犹存的老屋,高大的石阶,气氛森严的台门,结实的木柱横梁,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它们当年曾经拥有过的辉煌。这些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苍老和脆弱的房子,曾经坚韧地承载过多少代山里人甜蜜而温暖的梦。
沿着一些高高的石阶向上,那些上百年甚至几十年前曾经让当地的贫民们望而生畏的老屋,如今就那么高处不胜寒地落寞着。粗大的门闩已经完全失去了最初的力感,被随意地歪斜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沿着堂屋墙根摆放着的,是一些笨重的农具,有的已经被闲置多年,上面积满了时光的碎隙。纺车里女主人光鲜的记忆,水车里男主人矫健的身影,都已经随山村无声的喟叹烟消云散。
老台门里住了一些上年纪的老人,还有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老人们在这里显得自在而平静,慢条斯理地做着他们重复了几十年的事情,举手投足间是岁月缓缓流淌的痕迹。孩子们到是一样的鲜亮和活泼,尽管他们玩的是丢沙袋扔石子之类的古老游戏,但淳朴的童真使这些原本有点沉闷的老屋透出了些许生机,也使这个古老的村落不再寂寞与萧条。
老村的人们大多固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喜欢用木桶盛水,用木勺舀水,用干柴烧水煮饭,房前屋后还喜欢堆放一些石制的器物。许多在城里被视为古董一般的稀罕物,在这里依然身份普通,被作为家具或家什使用。那些由整块的巨石雕琢而成的捣臼,如今已被当作临时的水缸或是洗衣用的水盆,底下部分长满了厚密的青苔,但通体滋润,光滑与清凉的背后展示着一个个历史悠久的百姓故事。
表面看来,这里的一切似乎与贫穷落后距离很近,但事实并非如此。历来,前岗村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近几年更是发展迅速。然而,多少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并深爱着这里的一切。在他们眼里,这一片山水,这一片土地,这一片家园,才是他们永久的憩所。
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人仿佛回到了那个远离尘嚣的年代。想象着上溯一百年,我也许就是这里的一位少奶奶,穿着做工考究的缎质上装和拖地的百褶长裙,梳着光洁的发髻,手里还拿着一把精致的团扇,正优雅地从长廊下经过;想象着那个深居于山村豪门的美丽少妇,曾经多少次地对着窗外渐渐西斜的日光,陷入迷惘的沉思,她的身后,依稀是一本半卷着的线装旧书……然而,转身便是百年,她亦恍惚,我亦恍惚。
前岗村依山而建,山上清澈的泉水流到村中,蓄成了碧绿的池塘。池中清水可鉴,游鱼可数,与远山投在水中的倒影相映生辉,缥缈而清丽。
从清晨几声懒散的鸡鸣到夜晚万籁俱寂的黑暗,山村终日宁静。抬头是山,低头是谷,太阳从升起到落下,月亮和星星,白云和蓝天,雨和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那样静谧,宛若处子的羞涩。虽然山村的颜色已经有些灰暗,但就是这一抹浅浅的灰色,为前岗村增添了几分质朴与神秘。历史的沧桑和精神的回归,在这里有着某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这里的路随势而筑,曲曲折折,高高低低,没有规则,看似危险却很坚实,绝处能逢生,柳暗花明。村中稍大一点的路都铺着长方形的石板,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据村里人讲,村中的这些石板路都是当前俞丹屏捐资修建的。
俞丹屏是令今天的前岗村人引以为豪的一位乡贤,1872年出生在这个村里。1906年肄业于浙江武备学校,后加入光复会。次年春,在杭州军界发展光复会,并协助绍兴大通学堂训练会员骨干。武昌起义以后,俞丹屏为浙江新军81标代表,参与策划沪杭起义,率起义新军会同王金发带领的敢死队攻克军械局。杭州光复后,任浙江攻宁支队副官处长,参见光复南京之役。
1912年,俞丹屏先后任国民党混成旅旅长、省稽勋局局长,授陆军少将衔,并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俞丹屏致力于实业,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实业家。
俞丹屏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建设。除出资修路外,还于1914年至1920年,先后出银万余元,在前岗村创办启祥小学,并为部分家庭条件困难的村民提供免费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