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刘墉

我读刘墉

贯戴散文2026-02-12 13:23:44
读着刘墉,就像在读历史纪录片的旁白,读着一种积累,读着一种沉淀,读着一种笑看人生、处乱不惊的大侠风范,读着一位中年绅士的经世格言,读着在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喜悦,如沐冬日的暖阳,如闻夏夜的花香。一、超越
读着刘墉,就像在读历史纪录片的旁白,读着一种积累,读着一种沉淀,读着一种笑看人生、处乱不惊的大侠风范,读着一位中年绅士的经世格言,读着在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喜悦,如沐冬日的暖阳,如闻夏夜的花香。
一、超越自己之极端的印象
小时候很主观,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不再为之改变,甚至当事实摆在眼前,依然要强词夺理一番。为此很吃亏。在成了家,做了母亲后,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心态也随之平和起来,竟然发现自己曾经固执的可笑。对于极端已经开始拒绝,知道看事物不能以偏概全,读书但不能“尽信书”,做人也不能“尽信人”。把自己放到客观的角度上,冷眼度之,于己于人则多了一份余地。
读刘墉,读的就是这份共鸣。
二、超越自己之寻找灵感
读完这一篇,有了一种顿悟。
一直以来,对灵感的解释也如书中的儿子一般,认为灵感总是稍纵即逝,是一种比较唯心的空灵的东西,是上帝的赐予,不是我们能轻易获取的。有许多次,灵感在深夜造访,懒散的我自以为已经记住这点思想的火花或是荟萃,而没有及时地以文字记录,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在清晨握笔时,便不再有梦中精髓。自此不再马虎,随身放着一些纸片,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感而发,即刻记载,等过上个十来天,做一下整理,就是一篇心情文字。
读了刘墉的《寻找灵感》,才明白自己仍然对灵感有着片面的理解,灵感不但要善于去捕捉,更要善于去寻找。最近都是在看贴回贴,很少自己动笔,有朋友发信给我,我说没有灵感,前一阵积累的又掏空了。一个好友也是文字把玩者,最近也很少上来,问她的原因,竟然与我相似。我笑。
其实我们都在等待所谓的灵感,却从没有想过去寻找灵感。是的,从未主动努力过。
刘墉说回教中有一句话:“若你呼唤那山而山不来你便向它走去。”他说对于灵感,就应该如此,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寻找灵感呢?
是呀,守株待兔者又怎及得上猎人的收获呢?
在家闷的久了,思维总有些停顿,于是这个星期调整了自己,带女儿去了海边,恰巧那天海风很大,又出了彩虹,恰巧那天海边人多,又都喜欢冲浪,于是我也很开心,因为我找到了一些东西;接下来的日子又被朋友拉去尝试了一次做面部护理,呵呵,体验了一次时尚生活;带着女儿东来西去,又有了一些手记中叙述的内容。灵感,灵感就这样汹涌澎湃地来了,我也就准备好了纸笔,一一写来。
三、超越自己之忧患意识
刘镛说:“忧患意识往大处想,可以是人民对国家、社会、时局变迁的担忧;往小处看,可以是学生对考试的担心、居民对盗窃的警戒。总归,凡是认为环境与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而有所警醒,都可以称为忧患意识。”
刘镛对儿子说:“我希望你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能对许多事情具有忧患意识,你应该开始关心环境污染的问题、国家施政的方针、世界局势的变化,更应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忧患意识、考虑到为来求学的方向,乃至人生的目标。也可以说:你要把自己放入这个世界的大环境中,而不再一切等父母来安排。你会发觉,当你有忧患意识后,许多潜力都能得到发挥,你也能看得更深、更广,且计划得更长远!”
女儿只有八岁,对于八岁的女儿来说,她对这个世界还是一知半解,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大,她眼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由于台湾大选的问题可能导致台海局势再度紧张,我和父母讨论起了这个问题,女儿就在一旁,听得一脸紧张,“妈妈,那真打起仗来,我们该怎么办哪?”我还没有回答,父母已经抢先对女儿说:“我们在说着玩,没有那回事,小孩子别管那么多。”我不想反驳他们,但是回到家里,我却跟女儿分析了这个问题,我不想回避,我认为女儿的智慧已经足以具备忧患意识,足以运用她的思维来和我们共同面对现实。
因为先生的一时疏忽,家里曾经受到过小偷的青睐,自此,具备忧患意识,每晚睡前必定检查门窗是否完好,是否上锁,若遇先生出差,与小女二人更是小心谨慎检查再三。
白闯案发生的多了,把新闻读给女儿,此后其一人在家,定置敲门声于不顾,“你和爸爸都有钥匙,所以敲门者必定是陌生人。”
小区发生小孩被骗案,把经过多次给女儿复述,但是对于其放学独立回家、早晨自己出去买早饭之行径不予阻止,既然给孩子灌输了忧患意识,就得给她独立应对的机会。
在自己有病的时候不要硬撑着为孩子服务,放手让孩子去行使一个家长的职责,不仅可以读到孩子内心那份对父母的关爱,还可以培养她的独立和忧患意识,让她知道,只有尝试着快快长大,才能在将来某一天撑起父母和家庭的天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