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绿丛中一点红
彩色影片《沙家浜》,紧紧围绕人民战争的伟大主题,调动电影艺术的一切手段,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舞台演出的革命激情,而且使无产阶级英雄郭建光的形象,更加高大完美,更加光彩夺目。取得了“还原舞台,高于舞台”新
彩色影片《沙家浜》,紧紧围绕人民战争的伟大主题,调动电影艺术的一切手段,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舞台演出的革命激情,而且使无产阶级英雄郭建光的形象,更加高大完美,更加光彩夺目。取得了“还原舞台,高于舞台”新的艺术特色。影片为贯彻舞台剧塑造英雄人物的创作原则,精心安排了主要英雄人物郭建光的第一次亮相。亮相,是中国戏曲(京剧)表演程式。它指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或动作结束时的暂短停顿,通过形体造型,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它要求姿势稳健、优美,恰当地表现人物情绪。大多伴以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器,要求做到动中有静,气韵连贯,画面美观。影片为开端咬住观众,达先声夺人之效。在《接应》一场中,为郭建光的出场做了三次铺垫:其一、在高亢雄壮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音乐声中,随着程书记的“你看,郭指导员来了”的介绍声,阿庆嫂一个侧身了望的镜头,把观众的视线引到郭建光的出场处。其二、郭建光在主旋律的音乐中,从隐蔽茂密的竹丛中,由远而近,疾步出场,摄影机由中景快速推成特写镜头。其三、郭建光洒脱地拨开竹枝,警惕地按住驳壳枪,目光炯炯地环视四周。这样,通过正面英雄人物的衬托,使京剧塑造人物的“亮相”动作与电影手法“特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人物细微的面部表情放大若干倍,让观众一目了然。使主要英雄人物郭建光一出场,就把一个在毛主席和党的英明领导下,久经革命战争锻炼,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人民军队优秀指导员的相(形象)初步闪亮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第八场《奔袭》的最后一组集体亮相镜头,影片发挥了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独特技巧,镜头先推出郭建光的半身特写,接着拉成中景,战士们紧紧围绕在郭建光的身旁,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英雄人物更光辉的造型。这个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英雄群像镜头,表现了郭建光运用毛主席军事思想“回兵东进把敌歼”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表现了这支所向无敌的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
在处理主要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关系上,影片的画面构图也是十分新颖的。《坚持》一场,是突出英雄人物郭建光的重点场次。影片先用景物描写的空镜头,以天空乌云滚滚,狂风下芦苇摇曳,烘托出当时迷雾浓云的敌后险恶斗争环境。接着,一战士报告“湖面上发现汽艇!”郭建光立即命令大家作好战斗准备,镜头用大全景集中表现战士们“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的大无畏精神。战士们望着敌人的汽艇,人人以前弓后箭步伐,双手紧握枪杆子,摆开战斗阵容,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怒视敌人。这时,主要英雄人物郭建光冲在最前面,他右手握枪,坚定、沉着,全神贯注地警戒着前方。从他高度警惕的神情,熟练地指挥战斗的动作,表现出他是一个具有非凡胆略和指挥才能的指挥员。面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险恶环境,他面不改色心不跳,从而构成了一个严阵以待,务歼来犯之敌的威武雄壮的画面。深刻展示了人民英雄一往无前,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无产阶级英雄本色。
又如:这一场的最后一个画面,是气势磅礴的“要学那泰山顶上一棵青松”合唱最后的集体造型,背景上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战士们顶风抗雨,巍然屹立。一抹红光洒向集体的英雄塑像,英雄们在暴风雨中更显得挺拔、威武,郭建光扬手挺立于英雄集体之中,双目注视远方。这画面深刻体现出十八个新四军伤病员是“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的青松,他们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暴风雨中,蓬勃旺盛,倔强峥嵘,而主要英雄人物郭建光更是其中最挺拔的一棵劲松。在这样的战士面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这造型又似革命航船,使观众联想到:郭建光屹立在船头挥手领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战士,奋勇向前,顶狂风战恶浪,激流勇进,一往无前。
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服务于塑造主要英雄人物,这是无产阶级创作的原则之一,彩色影片《沙家浜》遵循这个原则,运用清新的构图,绚丽的色彩,优美的造型,更加完美地塑造了郭建光的艺术形象,使“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得到更形象的诠释。彩色影片《沙家浜》的艺术成就,是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又一胜利,也是我们文艺战士努力学习的典范。
易俗1971年9月28日于武昌紫阳湖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