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红军的足迹
在浙江版图上,甚至在丽水的版图上,我们几乎无法找到一个叫“安岱后”的地方。它实在太渺小了,渺小到只有数十户人家,渺小到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安岱后,一个隐藏在浙西南崇山峻岭之间的很不起眼的小村落。然而
在浙江版图上,甚至在丽水的版图上,我们几乎无法找到一个叫“安岱后”的地方。它实在太渺小了,渺小到只有数十户人家,渺小到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安岱后,一个隐藏在浙西南崇山峻岭之间的很不起眼的小村落。然而,与庆元的斋郎、龙泉的住溪、莲都的老竹、遂昌的王村口一样,安岱后自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起,就一直在许多人的心中放大,再放大。无论如何,那曾经的刀光剑影,那曾经战旗号角,都深深地烙印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烙印在了多少共产党人息息相承的血脉之中。
是啊,安岱后,我们不该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也就是公元2008年的7月26日,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机关第一党支部一行20人,以共产党员的名义,开始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寻访。尽管近些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安岱后已成了“红色之旅”的一个点,而我们的此次寻访与旅游无关,与休闲娱乐无关。或者说,我们是在缅怀,我们是在追寻。是对于历史的一次缅怀,是对于信念的一次追寻。
安岱后,位于松阳县西南边陲小港流域之源安民乡境内,距离县城60公里,与龙泉市接壤。它北枕箬寮岘,南望棋盘山,东倚擂鼓凸,西靠拔地1141米的安岱后山。一整个村庄就在平均800米的山地上零零散散地错落着。
一行分作五车,自丽水出发,浩浩荡荡,抵达目的地,已是上午11时。我是第一次来到安岱后,陌生中蕴涵了几分新奇。抬眼望去,清一色的泥墙土瓦,在日照映射下泛着几许古意和几许沧桑,宁静安谧的安民源水流自上而下缓缓穿村而出。村子极小,看上去还有些破落,这多多少少也契合了我之于安岱后原先的想象。上山闹革命嘛,根据地只能如此,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红军当年闹革命就仿佛“梁山英雄聚义”,其实也是被逼。不过,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弹丸之地竟然是浙西南革命游击根据地的一个重要中心区,是中共浙西南特委的所在地。
浙西南革命游击根据地,既是中央红军在浙江开辟的第一块根据地,又是在革命低潮时期全国仅有的几块仍然熊熊燃烧着革命烈火的根据地。它是中国革命在南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战略支撑点。置身于安岱后这一块红色的土地上,即便漫山遍野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也无法阻挡我们去追寻革命遗迹的强烈愿望。据村干部介绍,杜鹃花开满山坡的1935年5月,粟裕、刘英、黄富武等率红军挺进师进入到松阳玉岩、枫坪、斗潭和安岱后一带,不久,便建立了中央红军入浙后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竹溪区苏维埃政府,同时还建立了第一个地区级党组织,即中共丽水市委前身——中共浙西南特委及其浙西南军分区,其间红军师部、游击总队就驻扎在安岱后。
前些日子,随着市领导曾有幸去过一趟庆元斋郎,参拜了“斋郎红军战斗指挥部旧址”和“斋郎战斗纪念馆”。1935年4月18日的那一场“斋郎之战”,写就了我军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个经典战役,并成为当时挺进师站稳脚跟,立足浙西南的重要转折。从地理上看,安岱后与斋郎无异,都是同样的山高林密,同样的陡坡狭路,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红军为何选择这深山野岭作为自己的游击中心?答案自然在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
“红军桥”就在我们眼前,是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的桥名。它是一座单孔木梁廊桥,长约20米,原来的名字“善继桥”,建于清光绪年间。村人将“善继桥”更名为“红军桥”,其理由非常简单,无非为着一个“纪念”。离开“红军桥”,我们随了村干部沿河流左向石子路上行不足百米,就是当年浙西南特委和军分区的办公地所在——陈氏宗祠。
硬山顶马头墙,白墙青瓦,远远看去,这陈氏宗祠很有一些规模和气势。它也是清光绪的产物,坐落安岱后西南首,坐西南朝东北。如今宗祠通常的叫法是“红军主会场”,墙体上那依稀可辨的红军标语和浙西南特委等等门牌,似乎正在向后来者诉说着什么。入得其内,只见中轴线上辟有八字门,进深二进,面阔三间,两厢房,东首有附属三间。正门处设戏台一座。这“戏台”是红军时期的会场主席台。按时间顺序,厅堂内展放着浙西南革命游击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受挫等多个版块,陈列着文物史料。满怀特别的心情,瞻仰着众多的历史陈迹,顷刻间,一种肃然起敬油然而生。我不能够去细述这一段历史,是因为我的无知和无力,更是因为我的耳边自从踏上安岱后的那一刻起,就总是回响着那遥远的枪炮声和一阵接一阵的号角声。告别“红军主会场”时,我记下了它的门牌号:安岱后村34号。
紧接着,我们再一次穿过“红军桥”,沿河流右向攀爬而上,不多久就来到了安岱后村16号——刘英、粟裕旧居。房子不是很大,而且有些简陋,村人说,在红军之前,是大地主的居所,看样子,所谓的“大地主”也不过尔尔。如此的简陋,又分明告诉我,咱们的红军领导人尽管只有一口锅、一张床、一张办公用的桌子和凳子,甚至可以说一无所有,但是他们的心里却满满地装着革命,装着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思古抚今,不经意就暗暗生出一分感慨来。
原本还要到远处的山上去看一看“红军寮”,去体会一番当年红军战士的饮食起居。村人说:那不过是一些荒地,没什么看头。结果只能作罢。下山的时候,我与搞文物的姚金善处长又悄悄地说起“红军寮”,都认为从文物的角度,从坚定信念的角度,都必须要去看一看这“红军寮”的。此番不能成行,实在是不小的遗憾。
我们眼中的革命老区安岱后,在时光变迁中,真的是越来越老了,很有些荒凉,很有些孤独。我不知道后人们是否还记得:他们的先辈曾经在这里为了中国革命为了人民百姓,不惜洒热血,抛头颅?但是,我一定知道,作为一名共产党人,那“为人民谋利益”的服务宗旨是切切不能轻易地丢掉。
返程的路上,我的心突然有些沉重,然后,就有一丝淡淡的痛。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