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人外传(二)

大唐诗人外传(二)

胶盭散文2026-01-30 19:51:17
唐德宗年间吏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时任东宫侍读的王叔文有心改革,但无权力。公元805年李诵即位,改国号为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系皇帝秘书,有内相之称,掌控实权。王叔文见时机成熟,便
唐德宗年间吏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时任东宫侍读的王叔文有心改革,但无权力。公元805年李诵即位,改国号为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系皇帝秘书,有内相之称,掌控实权。王叔文见时机成熟,便联合监察御史刘禹锡,柳宗元等实行吏治整顿,首先罢黜了贪官京兆尹李实,并限制了宦官的权力,一时颇见声势。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隆冬的早晨,纷纷扬扬的大雪将长安城妆点得粉装玉琢。翰林学士官邸内,举行着一场秘密会议,到位者中有两位监察御史——刘禹锡和柳宗元。王叔文神情严肃的告诉他们,在藩镇与宦官的胁迫下,顺宗皇帝已宣布禅位给李纯,(就是后来的宪宗皇帝)。改革宣告失败,要他们养隐韬晦,安排退路,以便积蓄力量东山再起。
果然第二天圣旨下达,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刘禹锡是个心地豁达的人,何况他心里已有准备,便立即收拾行装,带着家眷一路往郎州而去。夕阳西下,回首翘望,长安城已逐渐消逝在苍茫的暮色之中,他心中不免有些沮丧,一股怨气冲天而起。他仰天吟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坚信总有一天,皇帝会醒悟过来,他总是要回来的。一路晓行夜宿,到了第二年开春,已经到了郎州地界。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刘禹锡的心情也好了起来。一天他在郊区看到三三两两相偕出游的青年男女,他逐渐领悟到百姓需要的是一种祥和的生活,而不是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于是写下了天下第一情歌:“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他也希望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能够“道是无晴却有晴。”
光阴荏苒,一晃十年过去了,十年中他虽然换过不少地方,但迟早要回到长安的信念却始终没改变。果然朝中有人建议,王叔文案已经过去十年,主犯王叔文早已伏法,为显天恩浩荡,其余受牵连人员可以给他们“摘帽”了。宪宗准奏,刘禹锡就这样被赦回京,回到长安他感到物是人非,原来的故旧,贬的贬,放的放,剩下的已廖廖无几,不免又生感慨。在游玄都观时,他写下了最不该写的文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想以此来讽刺,朝廷的新贵,都在他被贬之后提拔起来的。他不知道他摘掉的“帽子”是挂在墙上,随时都可以给你戴上。因此刘禹锡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然而跌宕的人生,并未稍减他的豪情,他继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聊,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显示了他不屈的高旷襟怀。
在以后颠沛流离的贬黜生涯中,他走过不少地方,在经过金陵乌衣巷时,他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此来隐射人生无常。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刘禹锡再次被召回长安,离他第一次被贬黜(805年)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他应该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就卒于任所,再也未能回来。他老了,但倔强的秉性丝毫没有因为被放逐二十多年而有所改变。他又去了玄都观,高声喊道:看,我老刘又回来了!“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人们同情刘禹锡的遭遇,却对他那种把历史的恩怨看得过重的心态不以为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