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应该不是很多,因为“半数国人是不读书的”,特别是在金钱至上的当下。自1996年起,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读书日”,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了,“世界读书日”又被翻译
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应该不是很多,因为“半数国人是不读书的”,特别是在金钱至上的当下。自1996年起,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读书日”,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了,“世界读书日”又被翻译为“世界书香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为何读书日要定在四月二三日呢?
原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为读书日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的。传说中说西班牙公主被恶龙所拘,勇士乔治屠龙相救,为了表达感激,公主赠给乔治象征着知识与力量的一本书,乔治则回赠一朵玫瑰花。而现实生活中,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也是真的有一个传统,即在四二三购买一本书,书店就回赠一支玫瑰花,当天的市集上就像情人节一样有趣,书价减百分之十,而玫瑰则大大的涨价。现在,在西方许多国家,妇女们就在这一天给自己的丈夫和男朋友送一本书,男人们则回赠一枝玫瑰花,已经成为时尚了。实际上,“四.二三”这一天也是一个世界文学象征的日子,因为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以及秘鲁文学家加尔西拉索都是在一六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逝世,同时,这一天也是世界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的生日,如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是“名正言顺”的。
为何要定这个读书日呢?将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交流信息的形式,强调图书与版权在发展一种和平、宽容、普世对话的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是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对那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人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和尊重。
其实,不定什么读书日,要读书的人也会自觉读书的。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韦编三绝,正是他勤奋读书的具体表现;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说的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董其昌主张,人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是说读书与生活关系密切;余秋雨说:“读书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他是说读书对人品的修养很重要;而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的爱人)还打过一个比喻,说读书就像拜访一位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学者,不用预约,无须客套,翻开书本就进门了;中间可以停下来讨论,可以赞赏,也可以商榷;告辞时合上书,不用说再见。她这里想说的是读书比拜访高人来得方便。这些人都是自觉读书的典范。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
王蒙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一些人不读书,缺乏应有的风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于丹说:“读书就是滋养自己”。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乐。毛泽东能够成为伟人跟他喜欢读书是分不开的。他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俄罗斯著名的作家高尔基也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他曾经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世界首富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也是一位很爱读书的人。比尔·盖茨在少年时代感觉最有乐趣的事情就是连续几个小时逐字逐句的读《百科全书》。尽管后来比尔犯谴拿挥卸镣旯鸫笱У目纬蹋恢北3肿徘谟谠亩恋南肮摺1榷盖茨的个人成就,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读书。
古今中外,因读书出名,因读书改变命运,因读书读出大成果的人,是无法统计出来的。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便使人想起我国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来。读书、做学问、人生,均可参照。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词)”——立志的阶段;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词)”——求索的阶段;三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词)”——水到渠成的阶段。如果我们读书读到这番境界,那么我们的身上就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气。这种气,任多少钱财也买不来,任怎样作势也装不像的。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书卷之气、儒雅之气。若用两个字以蔽之曰,那就是“风度”,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过一两天,就是四月二十三日了,在这“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热爱读书的朋友们,并与你们共勉!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