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职业倦怠感吗?

你有职业倦怠感吗?

擢引杂文2026-05-16 09:30:40
倦怠现象是社会生活当中一种常见现象,爱情婚姻与两性生活,读书学习及娱乐,职业选择及工作事业等中经常会发生和碰到。其中尤其以弗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的职业倦怠更为普遍存在和比较突出,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
倦怠现象是社会生活当中一种常见现象,爱情婚姻与两性生活,读书学习及娱乐,职业选择及工作事业等中经常会发生和碰到。其中尤其以弗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的职业倦怠更为普遍存在和比较突出,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又较难处理的一种社会与职业现象。

目前,对职业倦怠主要有静态与动态,或状态与过程说两种。支持前者的学者主要是从职业倦怠表现出的状态或症状来阐述职业倦怠的概念。如:Maslach和Jackson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表现为多维度的状态,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体成就感降低的症状”。[1]支持后者的学者主要从职业倦怠发展过程特点来阐述,认为职业倦怠作为对疲劳的一种反应,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
综合诸多有尚有争议的观点,笔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体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等心态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由工作压力引发的心理疲乏现象。
目前,有关专家认为衡量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标志[2],或者说三个概念化操作维度。第一个标志是个情绪耗竭。它属于职业倦怠的现。其特征主要有:缺乏活力,个体表现出过度疲劳、压力维度,也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还是最明显的症状表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对前途缺乏信心等现象。第二个标志是去人性化。它属于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是职业倦怠在人际服务领域的特别指标。其主要特征有:不把服务对象当“人”看待,表现出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冷漠孤僻、缺乏同情心等态度。第三个标志是个人成就感低落。它属于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是反映职业倦怠行为结果的指标。其主要特征有:产生不胜任感,表现出对所从事工作意义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弱化、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努力工作,角色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样做等。
职业倦怠在职业生涯中经常发生,从统计来看,其高发期主要有三个时段。第一大高发期是刚入职场之时,这个时期主要一是适应期的困惑。职场新人从开放、浪漫、求新的学生时代,转到工作岗位上,往往发现工作是那么的枯燥无聊,待遇低、经常加班、工作内容重复没有新意,最讨厌的是条件艰苦,于是制造出许多职场“跳蚤”,而且跳得往往盲目没有方向。第二大高发期主要是在工作4~5年左右,这个时期主要是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困惑。一般来说,一个人经历了几年的锻炼和积累之后,会从当初的职场新人变老手,要么现在仍然一事无成,无聊地得过且过;要么已有一定成就。前者更加感觉到工作的枯燥和无奈;后者则发现自己在公司又到了一个职业发展瓶颈,只能原地踏步,原来的那些目标都已经实现,失去了拼劲,没有新鲜感,又感觉到疲倦。第三大高发期主要是在工作10年左右,这时期主要是是职业发展瓶颈期的困惑。工作10年左右的人,已经到了35岁上下的光景。职业发展失败的,自以为没什么看头了,只能认命,工作成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做的事情,相当疲倦。而职业成功的人,经过10来年的拼搏,虽有一定成就,但面临更多的家庭、房子、教育下一代等棘手的问题,职业方面的兴趣、精力往往不足。

一般而言,职业倦怠经常发生在与人打交道机会越多的职业之中,如:律师、教师、医生、人力资源师等。它自身发展变化会经历大致主要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资源与期望相冲突阶段,也即可供职业发展的现实身边所有资源与内心期望存在较大差距而引发个体职业发展困惑问题与思考,常使职业人士感觉疲劳或困乏。第二个阶段是疲劳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倦怠者生理与心理会发生渐变,职业人士最易产生工作紧张感、焦虑感及厌烦感。第三个阶段是防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倦怠者思想与行为发生改变,对个人所从事职业前途产生严重怀疑,个人成就感严重降低,工作消极、怠慢和麻木现象比较严重。第四个阶段是心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倦怠都会发生思想与行为扭曲等,心神最易衰败,心灵最易扭曲,甚至对职业和工作产生绝望感。
不论职业倦怠发展变化到哪一个阶段,只要一旦产生,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家庭,不论是对组织,还是对社会,其危害都十分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响倦怠者身心健康。职业倦怠高或者严重的个体,常表现出乏力、失眠、头痛、胃功能紊乱、胸闷等身体不适,还会出现自尊心减弱、抑郁、易怒、焦虑、无助感等心理问题,有的因此会选择滥用药物治疗,结果又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影响倦怠者与组织内各种关系。职业倦怠高或严重的个体会降低与同事及工作对象的交往,易急躁,导致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恶化。不但如此,还会将此情绪等带到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交往中,从而会使职业倦怠者体验到更多的工作与家庭冲突,减少与亲朋好友的交往,自我封闭自我孤立。
第三,影响倦怠者工作态度与倦怠者所在组织的绩效。职业倦怠高或严重的个体对工作、对职业、对现有身边同事与领导都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人在曹营心在汉,离职意向较强,无故缺勤增多,工作责任感逐渐丧失,工作满意度严重降低。与些同时,一些职业倦怠者会出现滥用药物、酗酒、增加吸烟量等影响工作的不良行为。这样,个体工作绩效自然而然会变差,组织绩效也会随之打折和出现这种那种问题。

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是复杂多变的。从内因与外因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倦怠内因方面主要有工作性质、职业特点及个体自身因素有关联。
从工作性质方面来看。一是工作刺激过度,如超负荷、超强度、超时间的工作,易造成员工身心疲惫,而产生一些的心理压力;二是工作刺激不足,由于员工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工作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