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道德经》

感悟《道德经》

特达杂文2026-05-08 19:43:22
清明三天假,每日起床,已是日上三竿。饭后,散散步,看看书,没有工作的压力,忘却案牍之劳形,悠悠然,甚是潇洒。闲极无聊,翻翻书橱,从书堆中刨出本《道德经》。五千余字,一下午时间,居然看完了。想想以前,每
清明三天假,每日起床,已是日上三竿。饭后,散散步,看看书,没有工作的压力,忘却案牍之劳形,悠悠然,甚是潇洒。
闲极无聊,翻翻书橱,从书堆中刨出本《道德经》。五千余字,一下午时间,居然看完了。想想以前,每次拿起来,看个三五分钟,心里就象长了草,烦燥,便再也无心看不下去。所以每次都是半途而废,只知道开头几句“道可道,非常道.....”。现在忙里偷闲,抽点时间,反而能坐下来,看进去.,为何?无它,以前太过浮燥,心不静也。
读罢《道德经》,掩卷,恍若看见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渐行渐远,消逝在暮霭中。智者一生,也有许多梦想与寄托,他们看开了,参透了。只是那份博爱之心,让他们不能释怀,总有一些放不开。为无为,事无事,生活在社会中,谁能完全置身事外,那怕是圣人。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功利、无情而冷漠,总是在互相算计,互相利用。是什么造成这种冷漠,没有人能说的清楚。读书,不失为寻找答案的最佳途径。我们一生看过很多书,看完之后,总会留下一些什么,有的多些,有的少些。但是看的越多,疑惑就越多,于是就陷入了一种书读越多越糊涂的怪圈中。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人指路。我觉得,老子就是这样的明人,虽然老子距我们已是两千余年。但看过《道德经》之后,细细体会,千年经典所揭示的道理,真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古人都明白的道理,我们却不自知。我真的不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是聪明了,还是落后了。
《道德经》的核心,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和“顺应天道”。人常说老子消极,我觉得那是读老子的人消极。“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无为,事无事”,这概括的多好。老子提倡的这种无为,是顺应天道的前提下,有所为,有所不为,事实上是要人们不要好高骛远的做事,而忽略了当下应该注意的问题。

其实人活在世上,就是在自己的人生中,扮演着道的演变。参与其中,感受道的变化,进而让自己融入其中,完成自己在道的进化中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也是体验生命往复的真谛,体会便没有白来,若没体会,便等下一个轮回。
要明白,我们只是这个世界一个过客。完成过客的任务,便是尽了我们的义务。不以个人得失为得失,而以宇宙万物得失为得失,这才是真正的天道,顺应天道才能求得永恒。做人,学会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乐趣,也要在不平凡中寻找平凡的难得。人生之中起起落落,今日的成就不代表永远的成功,一时的挫折不代表永远的失败。追求完美,不需要尽善尽美。能够让自己受用,让自己感觉到进步,感觉到快乐就好,不需追求尽善尽美。
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的不快乐。人生在世,满足与不满足之间,快乐与不快乐之间,更多是红尘俗世的挣扎。坐在空调房里,你失去外出的勇气;站在炙热的太阳下,你觉得倍受煎熬;修道的人生,要忍受孤寂与清苦。春有风沙,夏季酷热,秋天凄凉,冬季寒冷,世上本无十全十美,须知缺憾也是一种美。关键是我们用何种心态去面对。

很多事情,不必纠缠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何为先何为后?无,也就是有的开始,万物轮回,皆于人心,足与不足,开心与不开心,藏于生活悟道之中。命里有时候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应该怎样,往往回过头来,才知道,其实那只不过是自己这样想而已。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追求。生活如此,人生也是如此。生活中,我们总是有许多要坚持的东西,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顺应天道,专注于事业。
道,无形,无踪,不可触摸,没有人敢自认掌握了道。道,纯朴,自然,看上很平凡很普通,但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充实而实在。如果人人都能感悟道的无常无名,就不会在得与失,虚与名之间受尽煎熬,就不会在惊恐不安中生活,也不会有这么纷扰庸俗之事。朴素而简单的生活,才是最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快乐要自己去体会,它不是别人送给你的,是靠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体验出来的。
《道德经》所提示的,就是要悟出自己的道,成就自己的德,顺应自然,活出自己的完美人生。

呵呵,一家之言,或有偏颇,不可尽信。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