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旅游之俗与个体野游之乐

组团旅游之俗与个体野游之乐

桥箭累弦杂文2026-04-07 21:26:24
有人说,旅游是花钱买罪受;也有人说,旅游是享受人生。我说,旅游应该是在奔波劳顿和享受快乐的同时增广见识和提高思想。在古代,“旅”和“游”是悲多喜少,多属无奈之举。“人生之旅”,暗喻着谋生的艰难,凝聚着
有人说,旅游是花钱买罪受;也有人说,旅游是享受人生。我说,旅游应该是在奔波劳顿和享受快乐的同时增广见识和提高思想。
在古代,“旅”和“游”是悲多喜少,多属无奈之举。“人生之旅”,暗喻着谋生的艰难,凝聚着离家的悲愁。“山晓旅人去,天高秋气悲”;“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孑然一身,奔波困顿,四顾苍茫,家在何处?说不出的无奈和凄凉。
现代旅游业的兴起,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快乐和享受。人们只要赚够了银子,就可以挤出时间,暂时离开已经平淡乏味的柴米油盐和职场争斗,到名山大川或购物天堂去潇洒一番。
可惜,在这物欲横流涨价成风的年头,旅游成了最昂贵的消费,花了钱却未必能够买到真正的享受。普天之下的名胜古迹,到处充斥着商铺小贩的坑蒙拐骗、假装冒险的娱乐设施和熙熙攘攘的凑热闹人群,游客们在摩肩接踵的嘈杂中花光了银子,累坏了身体,带着疲惫的精神,重新回到从前的庸俗轨道。
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过程,而现代人的旅游却掺杂了太多的急功近利,只求结果,藐视过程。人们手捧旅游图,肩挎照相机,按图索骥,到处“咔嚓”,像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撒尿那样留下“到此一游”的证据,便心满意足地离去。至于举着小旗、成群结队、掐着钟点的团队旅游,更是愚不可及。恬静的陶醉、精神的愉悦、自然的灵性、访古的情怀,在人声鼎沸的挤压中,几乎丧失殆尽。
无数的人文景观和名山大川也遭到了金钱的腐蚀。慕名者络绎来访,游人云集,使其沦入凡尘,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以及被知音赏玩的欣慰。所以,当世人纷纷拥向伟人故里和著名景点之时,我独爱带着家人,深入穷乡僻壤,去寻访意外的惊喜。
我从小就喜欢“边疆”、“野山”、“奇洞”、“大漠”、“垦荒”、“猎熊”、“山民”、“野人”之类的词语,它们凭空给我响马人生、蓝天白云、浪迹天涯的无边遐想。我尤其喜欢寻找荒山野店,或者直接住在农民家里,这样不仅能省几张钞票,还能体会“身在客舍,魂到天涯”的惊然野趣。雇请农民家的孩子当导游,不仅得心应手随心所欲,而且随时可以心安理得地响应大自然的召唤,倾听来自最纯真的声音。
今年四月初,我们住在樱桃沟的一个农户家里,主人信佛,供着观音像。家里有一个12岁的小男孩,领着我们穿过开满白花的樱桃林,走过一块又一块金黄灿烂的油菜地,来到好大一片荷塘,足有七八亩面积。塘水清澈,可以照见人影。还没到莲花开放的季节,但扑面而来的团团碧绿,催醒了我内心深处已经沉眠多年的青春气息。我们脱掉鞋袜,挽起裤腿,把双脚浸入水中,尽情享受凉丝丝的快感。
塘边浅水里有大团大团密密麻麻乌云一般的小蝌蚪群。外孙女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喝完水的瓶子敞口一捞,几十条小蝌蚪钻了进去。小男孩跑过来,让外孙女把小蝌蚪倒回塘里;外孙女不愿意,小男孩就给她讲道理:“如果你下辈子变成一只小蝌蚪,别人来把你抓走,强迫你离开自己的家园和爸爸妈妈,把你憋死在小瓶子里,你会不会恨他?”
外孙女想了想,虽然有点不舍,还是把小蝌蚪放回了池塘。
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忘记那个12岁小男孩充满稚气的说教。如果每个人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对方的处境,就不会轻易用自己的强势去决定那些弱者的命运了,更不会因为自己机缘巧合领先致富而藐视那些暂时还比较贫困的人们。你可以自恃高贵,是有车有资产的少爷而不愿与下层草民交往,但千万不要去伤害他们。
快乐和幸福本身是简单朴素和顺其自然的,不一定需要复杂奢侈的富贵生活。在与民众交流和与山野交融中,狭隘的名利之心被净化了,思想境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仰高山之雄伟,叹大漠之广袤,感天地之造化,悟人世之沧桑,看生死之无常,闻自然之妙音。
既然世间万物都有生有死,我们不妨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例如,如果你渴望名声,就想一想你自己以及知道你赫赫声名的今人和后人都是要死的,便会明白名声不过是过眼云烟;如果你被人激怒了,就想一想你自己和那个激怒你的人都很快将不复存在,于是便会平静下来;如果你感到烦恼或悲伤,就想一想曾经因同样事情痛苦的人们已经化为尘泥,便会觉得为这些事痛哭流啼是不值得的。
民间寄旅和随性漫游,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大自然才是我们永恒的归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