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清凉诗味香

心怀清凉诗味香

龙怪散文2026-05-01 15:56:13
夏日炎热,高温炙烤。火炉里呆不住,便寻个清凉地,散散心,敞敞气。来到渝东南一处避暑圣地,钻进了森林。森林是一片松柏相间的密林,树荫浓密,炽热的阳光在这里没了威风。密林边上有一大泓池塘,池塘里长满碧绿的
夏日炎热,高温炙烤。火炉里呆不住,便寻个清凉地,散散心,敞敞气。来到渝东南一处避暑圣地,钻进了森林。
森林是一片松柏相间的密林,树荫浓密,炽热的阳光在这里没了威风。密林边上有一大泓池塘,池塘里长满碧绿的荷叶,深处可见嫣红的莲花。池塘边一座草庐圆亭悄悄立在那里,静静无人。草庐边松树间也闲吊着几架秋千。于是,就临水荡在那秋千上,面对满池莲荷,晃晃悠悠,袅袅飘飘,神思便也禁不住跟随秋千兴溢摇摆起来。
身旁凉风微微,莲荷红绿入眼,甚感惬意。宋代诗人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他描绘的是杭州西湖的夏日景色,将明媚阳光下的满湖荷花写入诗中。鲜明的形象,流畅的语言,诗心如画,风景入画,在美丽的景致中怡然醉矣。这首诗千百年来广为吟诵,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写夏日荷花美景的诗词还有很多。清代的陈璨,他说:“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也是将荷花作为盛夏里的极佳美景来为描绘。但他却并非纯粹写景,而是以此为诗中主题起兴:“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在宽阔的湖面上,一叶轻舟划来,花容俏丽的女孩,欢快地采撷莲蓬,将粒粒莲子剥离出来。他撷取了一个形象的生活层面,喻示了家庭的美满。宋代欧阳修也有这样的描绘:“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也是将湖面莲荷的美丽景色同女儿的行为动作结合起来描写。陈璨表现的是一种幸福的家庭美,欧阳修表现的则是一种女儿相思的美。他们都在女儿的劳动中感受着、并创造着美。
夏日特有的景物很多,在古人的诗里常有表现。如:清代袁枚的“意欲捕鸣蝉”;宋代曾几的“添得黄鹂四五声”;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杨万里的“芭蕉分绿上窗纱”,……等等等等。或景色、或人物、或心情,不一而足。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感受,也体现出大师们观察生活、事物的良好能力和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底。
在描写夏日景物的古典诗作中,极富现实主义精神的,恐怕要数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和崔涂的《夏日书怀寄道友》了。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把农妇捡拾麦穗的行为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刻画出一位在封建社会乡村里苦难生活的农妇形象,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沉重压榨。诗人为此联想到自己,无不内疚地说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痛人愧己,心情沉伤。一个封建士大夫能从农妇捡拾麦穗的行为中,产生这样的感概,也真难得,体现了诗人的“百姓情怀”。
崔涂的诗写道:“达即匡邦退即耕,是非何足挠平生。……十年惟悟吟诗句,待得中原欲铸兵”。诗人生活在唐帝国行将末路的僖宗时期,黄巢起义使唐僖宗避祸离都,自离开长安起至返回,整整十年。战乱兵火,也使得这位满腹才气的诗人,白白消磨了青春,四处漂泊,直到天子返回长安后,他才终于在朝廷重开科举后进士及第。他在向道友的诉说中,把自己的境况放在了国家的命运的角度层面上,反映了国强民安,国乱民弱的主题思想。读来不免心眷沉沉,多有感概。
在许多涉及描写夏日景色的古典格调诗词中,大概《念奴娇?昆仑》是气魄最雄伟的了。“……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把昆仑山因夏日的冰雪融化结合到诗人心中宏大的理想上,进而扩展到全世界。其起兴、比喻、主题甚为宽广博大。诗中闪现着的浪漫主义色彩,极富雄健气质,跳跃着一颗澎湃博动的心。音律铿锵,文字豪迈,可谓“关东大汉弹铁琵琶”,艺术撞击力非常强烈。“诗风如其人”。这也许是同诗人的性格、志向和作为分不开的。
遐思已矣,情倦悠悠。
唐朝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诗中写道:“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那种产生于安静舒适、消闲自得境况下的心情,将夏日园林的模样描写得有景有味,表露出恬静和谐的情调。而予愚,则是秋千架上夏衫薄,一池红绿林边娇。借得诗音弹心曲,且把炎热盛暑销。图的也是一个清闲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