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自由去流浪

让心灵自由去流浪

黦茶散文2025-11-30 08:03:04
我一直有一个不切实际却时不时令我皈依的流浪情结。记得高考毕业前,我在同学录上写下自己最想做的事:行游天下。那时,当我看到另一个男孩这一栏写的是“轻骑天涯”时,我不禁笑了。原来,青春年少时的我们大抵都是
我一直有一个不切实际却时不时令我皈依的流浪情结。记得高考毕业前,我在同学录上写下自己最想做的事:行游天下。那时,当我看到另一个男孩这一栏写的是“轻骑天涯”时,我不禁笑了。原来,青春年少时的我们大抵都是相似的,渴望远方,渴望离开,渴望流浪。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并不太赞成。我觉得,熟悉的地方有熟悉的风景;陌生的地方,可以带给我们另一种别样的风景。人生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风景。年轻时,我们更青睐多变而新奇的风景,我们渴望流浪去看远方的风景。
我一直对草原蓝天海洋情有独钟。我甚至一直把畅快淋漓地策马狂奔于草原,幸福得一阵疲乏,而后躺在草原上尽享阳光浴看做是我人生最向往、也最美好的事。当然,这时候大海是没法同时出现在这令我心驰神往的场景中的。我总觉得,草原蓝天海洋,是最能和流浪沾亲带故的自然灵物。想到他们,看到他们,我的心情就会很吉普赛。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从高考这个镣铐上解放后,我对自由就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向往和着迷。刚进大学那会儿,我的网名叫“自由天空”,我邮箱的地址是“自由”的全拼,我在“红袖添香”的作者名叫“自由散人”,我甚至把笔名取作“自由天”。我想,只有不自由的人才会更加渴望和迷恋自由吧。
流浪,往往意味着抛弃,远离,自由,特立独行,无拘无束。同时,流浪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浪漫主义者常会做的美梦。而我,这个有点执迷于精神浪漫、理想丰满的固执之人,免不了时不时做做这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美梦。
在《古希腊神话研究》这门课上,周霜老师以自己导师的亲身经历告诫我们,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完全逆势而动,背叛体制,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壮的悲剧。只有绕过体制的樊笼,在自己的空间里才能自由自在地追求有限的自由。她说,在现实社会中,自由就是做完不自由的事,再去享受自由;不合时宜地追求自由,只会处处不自由。我对她讲的心服口不服。我总是对某些令人绝望而无奈的真理滋生本能的排斥。
接下来她给我们推荐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荒野余生》。电影《荒野余生》中的克里斯多夫?强森?麦坎得勒斯,为了寻找他所追求的人生的真实,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回归原始,义无反顾的前往荒蛮之地阿拉斯加,将挑战极限的生存方式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是,抛弃社会,远离家庭,追求做“超级流浪者”的克里斯最后居然顿悟到,流浪的终点是回归。回归接受,回归爱,回归亲情,回归社会。这真是一个嘲弄人的结局。这不是告诫人们,流浪只是一个梦,梦做做就好,不要真的去追逐吗?
我有些失落,随着克里斯那一滴滴眼泪的滑落而逐渐失望。我本以为影片最后,克里斯终于如愿以偿,千里迢迢流浪到阿拉斯加山脉,然后过着他梦寐以求的吉普赛人的生活。如果那样,我还可以在心底告诉自己,有一种我梦过的生活是可行的。可是,可是,克里斯最后告诉我:流浪的终点是回归!
安安分分地过日子,不要老幻想些不切实际的春秋大梦!我想这是很多实际之人,“明智”之人给我的劝告。可是,我在《肖申克的救赎》里发现了与我一样爱做梦的安迪。只要心中不放弃自由,不放弃追求自由,人就可以抗拒体制的同化,人生就一定可以与众不同!安迪用自己的成功逃离和最后如愿在海上做“自由人”的经历告诉我,对自由的渴望是希望,自由永远向人敞开胸怀。
对于生活,我只是一个不彻底的背叛者;或者说,作为现实的背叛者,我只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我知道,有些时候,我没有资本去拿自己的未来下赌注。有些时候,人只能看着自己背叛自己,却无能为力,无助而无奈。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当人生活在现时时,我觉得,人应该想着,生活就在此时此刻此地。因为,当下大于一切未来,此处美于一切其他处所。这时,真实的亲历就是最宝贵的矿藏。而当你处于悠闲的玄思或自由冥想时,人需要一种精神的浪漫,人应该想象自由的流浪,独自去远行,一个人远走他乡。人应该告诉自己,理想的美好生活在别处。因为,人的心灵和精神太现实,这样的人只能是活着,这样的人生活乏味而空间逼仄。他的目光与眼力定然也开阔不到哪里去。一种远行的牵引,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在某种程度上,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生机盎然的标志之一。
流浪的终点是回归,而没有对自由远行的渴望,人生又仿佛是一滩死水。这真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难题。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刚才我提到过周霜老师导师的过来人体验。我也承认,自己是现实社会不彻底的背叛者。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做彻底地背叛,完全追逐自由,放逐去流浪。现实没有给这样的人生存土壤。真正践行起来,我们都难得潇洒地彻底抛弃和背叛一切。所以,那就让我们做个不彻底的背叛者吧。既不完全背离组织,游离于社会,背叛体制,又不至于陷入体制的樊笼,最后同化成无趣无味无个性的“三无”产品。这是现实与理想的一种平衡,也是一种折中。
现实肉身可以受限制,可是思想和灵魂却可以永葆活力。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传达给我们最响亮的声音。“高墙关得住我的身体,却关不住我想飞的心。”我想用我曾在高中日记本上涂鸦的这句话,来宣誓安迪誓死不辱自由的坚定是再恰切不过的吧。
古希腊神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追求自由。俄罗斯诗人裴多菲那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更是直接表明了他不可侵犯与剥夺的自由捍卫者立场。所以,让我们时不时做做流浪的美梦,适当时机去尝试着探险,尝试远游,尝试背离,为了我们不可侵犯的自由,也为了那份不可或缺的精神浪漫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