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翻山越岭的情书
爸妈都生于1966年,文革开始的年代,经历了停课、批斗、贴大字报的时期。只是由于生活的贫困,他们对时事的理解就全都停留在那些苦难的记忆上。吃饱穿暖都是一个大问题,而学习,更是一个极其奢侈的事情。于是乎
爸妈都生于1966年,文革开始的年代,经历了停课、批斗、贴大字报的时期。只是由于生活的贫困,他们对时事的理解就全都停留在那些苦难的记忆上。吃饱穿暖都是一个大问题,而学习,更是一个极其奢侈的事情。于是乎,妈妈在读完小学以后就辍学奔回了家里,从此不拿课本拿起了锄头。爸爸的情况更是糟糕,爷爷一病不起,与世长辞,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刚刚上初中的爸爸羸弱的肩上。很多年后,当哥哥考上大学的时候,爸爸曾取笑说他已经是家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了,我想笑,却笑不出来。像当时农村的很多人一样,住在邻村的妈妈也是通过媒人介绍才认识爸爸的。只是最终促成这桩婚姻的人—外公的想法,确实很新奇(至少在今天看来)。他力排众议,最终一锤定音的原因是:爸爸家里有田,而且人看着老实。以至于妈妈到现在还经常抱怨外公的自作主张:几亩田地就此困住了妈妈,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只是在那些嗔怪的语气里,我还是听到了一些幸福的气息。除了哥哥和我的懂事和争气以外,爸爸的宽容、理解和爱护也是她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但在我的眼里,爸妈虽然关系很好,从不吵架,相敬如宾。但那样的包办婚姻毕竟没有感情基础,所有关于美好浪漫的话题应该是不被提及的吧。这个想法直到我上高一的那一年,无意中看到那封信后,才被推翻。
大约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爸爸开始远赴新疆,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营销生涯。那个时候交通工具还很不便利,据说坐火车从合肥出发到乌鲁木齐,是需要七天七夜的。通讯工具就更加落后,一个村连一部电话都没装上。
那封信就诞生于那个年代。
那是一次帮父亲整理书桌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信封都已经泛黄了,字体也不是很好看,还隐约透着学生时代的气息。但强烈的好奇心还是唆使我去探寻一下信的内容。我知道那个时候的新疆并不是一片乐土,地震、干旱、入侵,什么事都有。初到边陲的爸爸整天游历在那些语言不通,风俗各异的人群中间,心里一定是满载着酸楚和思念的吧。信的内容很简单,先是问家里的事儿,然后介绍他那里的情况,让我们放心。信写得很整齐,像是有点儿举案齐眉、红袖添香的感觉,可我还是从那简单的文字里看出了抑制不住的真情。在那不安的时间和空间里写着一份殷切的思念,穿越茫茫的沙漠和突兀的丘陵,最终到达我们身边。
邮戳上的字迹早已不能辨认,只是可以想到,在乌鲁木齐、在哈密、在阿克苏,以至于在中哈边境的骚乱地带,只要空闲,爸爸是绝对会抽出时间,坐下来,写封信寄给遥远的默默守候的人。外公说得对,爸爸是个老实人,老实得有些木讷。可能这么多年来,他对妈妈的爱,也正如那些简单的情书一样。平平淡淡却情真意切。
二十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他们还有一辈子,相濡以沫。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写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下一篇:爱,随秋风飘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