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映衬圆明园

荷花映衬圆明园

精荧散文2025-04-22 07:17:51
农历六月十八,也是我一生中难得的一次机会,恰巧出差去首都北京联系业务,办事的地点距离圆明园乘坐地铁也就是两站地的路程,心动之余去游览一下闻名中外的圆明园遗址公园也是一种高雅的情趣。从中关村乘地铁4号线
农历六月十八,也是我一生中难得的一次机会,恰巧出差去首都北京联系业务,办事的地点距离圆明园乘坐地铁也就是两站地的路程,心动之余去游览一下闻名中外的圆明园遗址公园也是一种高雅的情趣。
从中关村乘地铁4号线直接到圆明园站下车,就来到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南门。今日恰逢赶上“圆明园第十八届荷花节暨第二届荷花音乐节”。门前左侧导游示意图说明,圆明园公园内有近2000亩的水面,整个的湖面上种植约有10万平方米的荷花,每年宽大的湖中荷花盛开时候,都会有许多慕名而来的的游客赏荷争相留影拍照。
我随着游人如织的潮流,走进了人们纷纷前来赏荷的绮春园宫门。身材纤细而又性格开朗的女导游介绍:绮春园早期原是怡亲王允祥的御赐花园,始建大约雍正初年,乾隆朝前叶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十月奉旨将傅恒及其次子福隆安赐园合并归圆明园,定名绮春园,次年三月初九挂“绮春园”匾。在导游的解说下,沿着洁净的主干道观赏着周围的美丽风景,道路的两侧都摆设着一簇簇鲜艳绽放的荷花,每一个古典雅致的花盆里一朵朵粉红的荷花相依相伴争相斗艳。
我们随着女导游轻盈的脚步,走进了宁静素雅而又散发幽香的四合小院,红墙碧瓦之下椭圆造型独特装饰的水池中,舒展的荷叶轻浮在涓涓细流汇聚的的水面,一朵朵粉红色含苞待放的荷花依次排开,数十朵竞相怒放的荷花挺立在众多鱼儿游弋泛起层层涟漪的水池中。使我不禁联想起老北京传统习俗的四合院,每个和谐家庭欢快恬静的幸福生活。
圆明园荷花节,南来北往的游客最密集的地方,就数绮春园松风萝月湖畔的“美食长廊”。湖边商亭飘扬的旗幡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人,各种与荷和花的美食展现在游客们的眼前,清朝传统的小吃使人流连忘返,诱人的香味使人垂涎欲滴,荷花羹色彩鲜艳,荷叶粥碧绿爽口,炸藕薄片香气四溢,新鲜藕汁甘甜怡人……更为吸引游客的地方,一个个精致的餐桌摆在满湖岸边的荷花旁,仰望头顶柔绿的垂柳轻风摇曳,眼前一株株莲花飘来一阵阵的清香,白色的纯洁无暇、红色的艳芬芳丽、黄色的娇容可爱……这时,远处“江南水乡”摇橹的小船美妙的古典曲调不绝于耳,为大自然的美景荷花环绕的餐厅增添了许多浪漫的格律和人物和谐的美景。导游介绍说,在这里设立荷花美食长廊,是方便游客集中品味特色的荷花节,紧邻此处的涵秋馆目前正在举行荷花精品联展,已吸引到北海公园、紫竹院公园、莲花池公园和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联合展出精品荷花,共计70多个品种的荷花以及5个品种的睡莲,花架周围还挂满了相关荷文化的展示牌。
我们乘坐上摇橹的小船行进大约10分钟的水路,登上荷花绽开湖水环绕的小岛。女导游解说道,鉴碧亭是一座重檐方亭,始建于1811年(嘉庆16年)。大家悠闲地漫步在鉴碧亭的四周回廊,放眼望去与另一处的小岛天心水面隔湖而望,据说当年嘉庆皇帝曾经坐落在湖中央的鉴碧亭里,多次写诗赞美。鉴碧亭周围视野开阔,近处湖光水色波纹飘荡,荷花粉红荷叶伸展,远处绿柳成荫小船穿梭,
导游一边引导我们浏览一边介绍古迹的历史,涵秋馆为绮春园众多风景之一,建于嘉庆年间,殿宇两层,有曲廊相连。绮春园设有春(敖春堂)、夏(清夏斋)、秋(涵秋馆)、冬(生冬室)四序景物群之一,园林植被以秋景为主,涵秋馆毁于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之火,如今涵秋馆留下的这些曾见证历史的石块。涵秋馆北三孔桥,原为石墩砖拱桥,毁于20世纪50年代,1979年在原址上修复,今为石墩、水泥拱、大理石栏杆。
走近风荷楼,具有几分古老与现代混搭的时尚气息,一座充满着低调奢华、复古浪漫的优雅餐饮会所,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宽阔的河岸边上,每年夏季荷花盛开的时节,天蓝、水清、苇绿。风荷楼周边的湖面上有“红千叶”、“大洒锦”及睡莲10种莲花,最新引进的“印度红莲”、荷叶直径可达2米。风荷楼水上餐厅依荷花池而建,景色极为优美。游客们踱步走到大厅,透过轻风撩动的荷花林,推开吱吱作响的大门,穿过游廊,映入眼帘的是气派典雅的大厅,弥漫着汉宫的古韵风情。店内陈设古香古色,舒适之余也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风荷楼庭前花开花落,瞭望天上云卷云舒。毗邻秀逸清雅的汇通祠,紧临清波微澜的静海,大隐于繁华闹市的转身静谧之中,生活瞬然变得浪漫而韵味无穷。
我们从长春园海岳开襟码头登上了仿古的游船,近距离观赏荷花湖水的美景,真正地体验到胜似江南的美妙意境。导游说道,海岳开襟建于1747年(乾隆十二年),在圆明园中长春园的西湖内,台基为圆形,直径近百米,上下两层,汉白玉石凭栏围绕。正楼为四出轩式的三层楼阁,下层为海岳开襟,南檐题“青瑶屿”三字;中层为得金阁,题“天心水面”四字;最上层题“乘六龙”三字;台的四面各设牌楼一座。外侧对称布置配殿、牌坊、方亭和圆廊,是一处辉煌端庄的建筑景观。
我们来到了圆明园海岳开襟北面法慧寺的原址,女导游站在碧绿的草地上说,据存留的照片显示,东、北、西三面连绵青山围绕山坳里的法慧寺,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宗教建筑。法慧寺在长春园建成之初就已经建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法慧寺的建筑分两部分,东部是一个方形院落,南为倒座楼五间,檐下挂乾隆御书“福佑大千”匾。正殿为法慧寺殿为五间,殿内摆放楠木扫金二层塔一对。正殿与后殿有廊庑相通,连成一座工字殿,殿内悬挂乾隆御笔“光明性海”匾。由于历史的原因法慧寺现已不复存在,我们看到法慧寺原址的周围只有散落石块或者掩埋的石柱。
当我们走到西洋楼遗址附近,导游继续讲解,西洋楼当初全部景观占地80亩,大约占圆明园总面积的1.5%,它地处东北角,由西向东依次包括了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海晏堂、蓄水楼、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景观,大家熟知的残石柱只是远瀛观和大水法的一景,由于西洋建筑独特的残缺美,遂成为圆明园的标志。西洋楼位于长春园北界,是清乾隆时期的文化遗址,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1977年至1992年间,西洋楼各遗址得以清理,廓清殿座基址,整修喷泉池,归位柱壁石件,并修复了迷宫黄花阵。占地约7公顷。大水法当初为西洋楼最为壮观的喷泉,建筑造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