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怀古
陇南的山没有躺着的,只有坐着的和站着的。每一次翻越耸立在武都与文县之间的这座高楼山,都要穿云入雾,时而艳阳高照,时而淫雨霏霏,明明看到就要到山顶了,登上“山顶”,原来仅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个新“山顶”
陇南的山没有躺着的,只有坐着的和站着的。每一次翻越耸立在武都与文县之间的这座高楼山,都要穿云入雾,时而艳阳高照,时而淫雨霏霏,明明看到就要到山顶了,登上“山顶”,原来仅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个新“山顶”又在眼前,山名“高楼”,名符其实。汽车在三个小时内历寒暑,越四季,才下了令人心惊胆颤的高楼山,坐落在白水江畔的文县新城靓丽的新姿,就展现在眼前。文县东、西、南面和四川接壤,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文县的茶叶品质优良,江水下蕴藏的金矿丰富,产自这里的“文参”是参中上品,名动华夏的人间仙境九寨沟和她仅一水之隔,白龙江和白水江交汇于文县玉垒关下的碧口水库。玉垒关东面的古渡新桥,是自古由甘肃进入四川的古道“咽喉”。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文县山高沟深,江河纵横,自古交通极为不便。如今虽有212国道贯穿全境,可被当地人称为“甘川公路”的这条国道,绕山依河,泥石流肆虐,海拔落差大,跑这条线的汽车司机胆大者走一路骂一路,胆小者一路祷告。以前,住在深山里的白马藏族、羌族寨子和原来各公社自然村的社员,出入仍走的是山间崎岖羊肠小道,内地人是不敢想象他们怎么一步一颤艰难地行走在被称为“左担道”或“右担道”、只容一人挑担过去的古栈道上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一条乡级土“公路”从国道修到了一个藏族自治乡,那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了,我们驱车采访,车到村头,一位老大爷割了一筐草,提了一桶水,放在了北京吉普车前,可他实在不明白:这“牲口”怎么不肯吃草喝水呢?时至今日,虽然境内公路交通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和别的地方比,“行路难”仍是制约文县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中国,知道文县的人不多,而说起“阴平”古郡,男女老幼无人不知。那是因为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在第一一七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中,描述邓艾走了一条比传统的阴平古道更难翻越的“邪径”,偷度阴平一举成功,迫使后主刘禅“面縛輿櫬,出北門十里而降”。古“阴平”即今日之文县。
文县在秦以前属氐羌族居地,汉置阴平道,三国时曹魏设阴平郡,南北朝时这里曾建立过少数民族政权的阴平国,北周在这里置文州,明洪武四年降州设县,今属甘肃省陇南市管辖。
据《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记载,就是这么个“山道阻险,非行兵之地”,在三国后期,竟成了魏、蜀交战的主战场,姜、邓斗智的大舞台。奔腾不息的白龙江,见证了那时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
说话不利落、“期期艾艾”的邓艾领兵为将时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虽然不符合今天提拔干部“年轻化”的标准,但为将之初就在平定淮南文钦、毋丘俭叛乱时就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远见。公元255年赴雍、凉魏蜀战争前线,先后协助郭淮、陈泰,在今天的临夏、天水一带经过数年的苦战,屡败蜀汉大将姜维,把战线从黄河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的白龙江沿线,魏、蜀战场主客易势。
公元262年,邓艾大败姜维于白龙江上游今天的甘肃省卓尼县境内,迫使蜀军退守今天甘肃岷县一带的“沓中”。蜀汉内部政治的日益腐败,对外军事上的屡屡失败,“偏安”帝业于“一隅”的蜀汉政权被邓艾耗得油枯烛尽、风雨飘摇了。
公元263年,魏国“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在司马昭的亲自统领下,分三路大举攻蜀:第一路由邓艾统兵三万,在白龙江上游“绊姜维于沓中”一带,牵制蜀军主力;第二路由“社会关系”有问题的诸葛绪统兵三万,由今天的甘肃成县南下阴平,从背后袭击蜀军,并截断姜维的归路;第三路由司马昭的心腹爱将钟会率主力十万大军,先取汉中,直逼成都,消灭蜀汉。
可以看出,邓艾所率的三万兵力虽是灭蜀的“偏师”,但牵制蜀军主力能否成功,是灭蜀计划的成败关键。
当钟会占领汉中准备挺进蜀中时,得到消息的姜维不顾一切的扑向剑阁,回军救蜀。可惜负责堵截姜维的诸葛绪不是诸葛亮,没能挡得住蜀军,姜维冲过阴平桥与援军会合后,从容地退守剑阁要隘去了。
这下可轮到钟会吃瘪了,十万大军被堵在剑门关外三十多里长的狭道里使不上劲,蜀军粮草近便,凭险固守,魏军粮草不继,进退维谷。形势突然逆转,司马昭的灭蜀计划面临破产的危险。
就在这胜败存亡系于一线之际,邓艾提出了一个非常人敢想的计划:精选一万人的轻装奇袭部队,“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取)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据罗贯中讲,此计划被钟会嗤之以鼻,冷嘲热讽不屑一顾。而陈寿说司马昭即刻批准了这个计划,并令邓艾付诸实施。这才有了千古不衰脍炙人口的“偷渡阴平”的故事。
邓艾偷渡阴平走的是那条道?在文县,问十个人就会有十种答案。都知道文县到四川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和“金牛道”、“褒斜道”并为入川蜀道的“阴平古道”,经文县碧口镇东到四川广元市,也就是今天的甘川公路;另一条是逆白水江西去进入四川九寨沟县,可三国时那一路是西羌各国的地盘,邓艾不是灭羌而是灭蜀,因而此路不通。据文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三国志》中邓艾所说的“邪径”,最大的可能就是今天从文县的范坝、店坝沿让水河,过了马眼山再翻越横卧在甘、川交界处的摩天岭,就可沿涪江到四川的江油了。这条路即使在今天看来,那也不是一条行人可走的“路”。我们放眼南望,遥见崇山峻岭连绵不绝,攀山越岭连马都不能骑,实在没胆再向南“访古探幽”,因为有的地段山壁陡峭,干脆就没了“路”。
据《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爬上“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的摩天岭,无路下山,已是67岁高龄的邓艾先身士卒以毡裹身,从山上滚了下去的。主帅的临危不惧,带动了全军,就这样一路“附葛攀藤、缘崖而进”,本来没有的路。经邓艾这么一玩命,就有了历史上这条“偷渡阴平”的“邪径”。
当邓艾的奇袭部队出现在江油城下时,蜀国的江油守将马邈以为神兵天降,不战而降。邓艾又奔袭涪城(绵阳),遇到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