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费该“降温”了

高效学费该“降温”了

晃瀁杂文2025-11-10 15:56:51
2009年2月20日,新华社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由于家乡今年的柑橘滞销严重,无奈,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巫小宾不得不带着父亲给的一万斤品质最好的柑橘来到杭州叫卖,卖得的钱则当作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媒体和好心
2009年2月20日,新华社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由于家乡今年的柑橘滞销严重,无奈,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巫小宾不得不带着父亲给的一万斤品质最好的柑橘来到杭州叫卖,卖得的钱则当作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媒体和好心市民的帮助下,一万斤柑橘全部卖出。在感慨社会上还是好心人占多数时,另一个问题又不得不令人深思:高校学费竟如此之巨!一万斤上等的柑橘竟只能作为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杂费!
据调查表明:全国高校平均学费已由1995年的800元涨到2004年的6000元左右,加上吃饭,穿衣,住宿,平均每个大学生一年费用在1~2万元左右,大学四年,再节省的学生也至少要5万元,而这对每年现金收入仅数千元的农民家庭而言,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有专家调查后得出结论: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才能供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开销!
显而易见,高校学费已达到高不可攀的程度,它已严重影响到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国民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高校学费“降温”已迫在眉睫!
“降温”原因之一:贫困家庭无法承受高校学费和生活费的巨大经济负担,迫使许多寒门学子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外出打工,造成人才流失!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现在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这是1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讲到推进教育公平与农村教育是时说的话。是的,当人们在为我国大学生入学率一再攀升而欢呼雀跃时,农村学生比重不断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农村逐渐流行起一种“新读书无用论”:上学也考不上,考上了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工资也不高,还不如个打工仔。而如今,有多少渴望跳出“农门”的寒门学子,在寒窗苦读十余载后,却被高校高昂的学杂费挡在了大学的门外,这时的他们才明白:原来要跳出“农门”仅仅靠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跨越另一道更艰难的“坎”——高校高昂的学费。而此刻的他们不得不含泪挥别梦想中的大学殿堂,踏上外出打工的征途……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改变命运。可如今,谁知道有多少寒门学子因学费问题而被高校拒之门外呢,而又有多少这种国家花费巨资即将培养出来的“半成品”人才就这样半途夭折了呢?这种农村孩子读不起书,城里娃却一再深造学习的现象,将导致农村地区的孩子与城市里的孩子受教育水平严重两极分化,从而进一步造成城乡收入差距增大,贫富悬殊拉大,更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降温”原因之二:高等教育的高学费并没有带来毕业生的高就业率。
2008年,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达到23%,数以万计的学子踏入神圣的大学殿堂,但并不是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高入学率意味着学生质量的良莠不齐,加之个人天资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当然最后学到的专业知识的多少也不同。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讲究“适者生存”原则,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作更难找了,大批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约有610万高校毕业生,加上100多万的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一共约有7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可截止目前为止,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到40%。记得在年前的一个招聘会上,一位大学生无奈地道:我花了一麻袋钱去念大学,换来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去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这话听起来充满了无奈与辛酸,但这何尝又不是对高校高学费的声声控诉呢?
高校高学费带来的种种恶劣影响,已经或正在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如果长此以往,或许,它也将改变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和整个民族的未来!
高校学费该“降温”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