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诗选注及背后故事(二)

乾隆诗选注及背后故事(二)

彩礼杂文2025-05-27 18:49:02
前言清代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封建皇帝。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承继了他父祖康熙、雍正的事业,在文治武功上有卓著的政绩,而且酷爱学术文艺,对汉族传统的封建学术文化
前言
清代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封建皇帝。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承继了他父祖康熙、雍正的事业,在文治武功上有卓著的政绩,而且酷爱学术文艺,对汉族传统的封建学术文化造诣之深超过了汉、唐、宋、明时期的很多汉族帝王和学者文人。乾隆阅历丰富,知识广博,其诗数量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政治色彩强,生活气息浓。他的《御制诗五集》共41863首,平均起来,他每天要作诗1.8首,而且要从一出生就算起。乾隆把写诗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他在一首诗中说:“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可不为。但是几余清宴际,却将何事遣闲时?”这里的慎修,即清代大学者江永。他是康熙时的诸生,博古通今。可能江永评论乾隆的诗,量大而质欠高。让他再严谨一些。乾隆感到很无奈,不作诗怎么打发余暇的时光呢?乾隆虽然写了这么多诗,但人们总体对乾隆诗的质量评价不高。但我认为,在这么多的诗中,还是有一些是写得很不错的,甚至可以和大诗人的作品相媲美。比如《夏珪秋江风雨图》“雨丝风片远连天,一棹渔舟万顷烟,无事买鱼沽酒客,却绕书画米家船。”就很有意境。我们不能苛求一位诗人篇篇都是佳作,就是大诗人陆游,这位高产诗人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但真正的精品也就是一、二百首。这本《乾隆诗选注及背后故事》选录了我认为是乾隆诗精品的二百首诗,无论是古诗词爱好者,还是对乾隆朝历史、文化、政治、风俗等方面感兴趣的人读后相信都会有所收获。
乾隆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喜欢用典,有些典用得非常生僻,让人反复思索,翻阅大量资料常常都不得其解。《清朝全史》云:“乾隆每一诗成,使儒臣解释,不能即答者,许其归家涉猎。往往有翻阅万卷而不得其解者,帝乃举其出处,以为笑乐。”连当时的儒臣都难以找到出处,以之相隔200多年的我们要准确理解则更加困难。
由于后人对乾隆的诗总体评价不高,所以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的诗集、诗选、诗读本很难找到乾隆的诗,特别是有注释的选本。因此要编这本《乾隆诗选注及背后故事》遇到的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供借鉴,所有的注释都要靠自己查找原始资料。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因此,希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如果有出版社有意成书,可与我联系。邮箱:orangexp@163.com程茂苏

乾隆皇帝雕塑
1、游金山寺用苏轼韵兼效其体
平生不戒游览兴,西浮于洛东观海,
轻舟风利过维扬,此间初识有江在。
巾流嵽嶫如补陀,1八功德水澄无波,2
精蓝信宿可留憩,3层楼阿阁何须多。4
青雀黄龙尽收楫,5笳吹笙歌送西日。
帆樯远近挂红灯,照入江天星点赤。
髯翁醉醒风雅魄,6奇句孤吟深夜黑,
信耶非耶漫强明,7律中要使鬼神惊。
六百年来人莫识,8我偶拈庚答风物。9
滥觞远忆巴岷山,土鼓云门拳石顽,10
清赏凭高兴未已,烹茶更试中泠水。11

注释:
1、嵽嶫:也作嵽嵲,(dieye)山高峻。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补陀:即普陀。
2、八功德水:佛教语,谓西方极乐世界浴池中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无臭、七饮不伤喉、八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3、精蓝:佛寺;僧舍,精,精舍;蓝,阿兰若,即寺庙。
4、阿阁:四面都有檐溜的楼阁。古诗十九首之一《西北有高楼》“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5、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船头作鸟头型,龙头型。见《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6、髯翁:指苏轼。苏轼诗《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处以诗戏之》“指点云间数点红,笙歌正拥紫髯翁。”《宿余杭法喜寺寺后绿野亭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7、强明:强干精明。宋苏辙《辞户部侍郎札子》:“宜得强明练达之人,立成久远通融之法。”
8、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距乾隆年约600年。
9、庚:符。
10、土鼓,古乐器。云门,周六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黄帝时所作。
11、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诗的背后: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金山寺有位知客和尚,他博学多才,禅性悟觉更是胜人一筹。一天,乾隆皇帝轻车简从化名为高天师来到金山寺游览。看此人头戴青缎小帽,手持象牙扇,身穿绸袍马褂,脚蹬双梁软鞋,气度轩昂,举止更不同一般,方丈深知此人非一般富贵等闲之辈,于是便叫知客和尚出面接待。山道弯弯,石阶整齐,知客和尚全程引导,陪同乾隆皇帝上山,过头山门、二山门又过了三山门,乾隆皇帝和知客来到长江边。长江之壮美令人折服,只见江中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正值夕阳西下,霞光映照,一幅“长河落日圆”的诗情画意。乾隆皇帝忽然发问:“请问法师,江中来往有多少船只?”知客和尚一听,心里暗自思量:这个问题提得“触刻”,此人定非等闲之辈,江上这许多船,特别是两端尽头处若隐若现,如何计得了数?知客和尚徐徐道来:“常人看来长江之中每日千船百舸,来来往往,但在贫僧看来只有两只,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乾隆皇帝暗自佩服,转而又想为难他一下,于是就一边摇着象牙扇一边缓缓地继续问道,“天下船只,全是为名为利,但如果是当今的皇帝坐船,难道也是为名为利吗?”岂料知客和尚沉着地说道:“如若是皇帝坐船,那是与其他人不同。因为皇帝为的是国家社稷之名,黎民百姓之利!”乾隆一听,心情大好,打从心里佩服这和尚的机智和禅性。
随后,两人闲庭信步,穿花径,过小桥,边走边聊,谈论着前秦后汉,唐宗宋祖,古今中外。乾隆皇帝乃饱学之帝,然而知客和尚也是博学多才,一路谈兴正浓,路过一小亭休息时,乾隆皇帝故意谈起楹联,出了一副上联,佯装讨教知客和尚。上联为“二船并行,橹索(鲁肃)不如帆快(樊哙)。”此乃谐音写历史人物的楹联,一般人很难对出下联,没想到知客和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