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怎样对待“名誉”与“谩骂”

余秋雨,怎样对待“名誉”与“谩骂”

延迁杂文2025-07-22 16:56:37
一个沉迷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才子,在现实生活与心灵梦想那狭窄的平衡木上,小心翼翼的向前行走。终于有一天,他觉得这根平衡木压抑了自己的心灵梦想急于飞翔的强烈欲望,于是,一咬牙,俯身一跃,弃木而去。辞去上海戏
一个沉迷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才子,在现实生活与心灵梦想那狭窄的平衡木上,小心翼翼的向前行走。终于有一天,他觉得这根平衡木压抑了自己的心灵梦想急于飞翔的强烈欲望,于是,一咬牙,俯身一跃,弃木而去。
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等职位,他一身轻装,成了远行的游子。游山玩水,对于一个文人才子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他追随着古代名人骚客们“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异的风声鸟声……”“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
他就这样一路走去,由一位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荣光焕发的高校院长,走成了又黑又瘦、满脸苍桑、浪迹天涯的流浪学者。每走一程,便“疲惫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走……”于是,一本内蕴厚重的《文化苦旅》就这样在由脚底一个个血泡、旅途一阵阵风雨,还有心中一丛丛的苦涩乡愁,共同堆积而成了!
这个流浪天涯行走万里的才子形象,就是我心目中的余秋雨老师。多年前,我第一次读《文化苦旅》,这个一路吟唱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文化游子形象就在我心中生了根!
这几个月,面对铺天盖地而来对余秋雨老师的讥讽与谩骂,诸如“小人”、“无赖”、“媚俗”、“文化渣子”等无数顶臭帽子全都扣到了余老师的头上,我心里颇为难受,因为对比太强烈,心里落差太大了,一时难以接受。
那个弃官求文、烟尘万里的余秋雨真的变得如此不堪了吗?我从书架上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早已收藏得发黄了的书全都找了出来,从头到尾,细细地又读了一遍,看看能否从字里行间找到“才子学者”蜕变成“无赖小人”的蛛丝马迹,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不相信会有这们的“蜕变”,于是想来这里寻找证据,以安慰自己失落的心灵。
于是,我在《霜冷长河》中看到这样几段话:
关于“好人自杀”的原因,余秋雨如此写道——
只要稍稍闭眼一想,有一个原因就会立即浮现出来,并且几乎毫无争议地占据主要地位,那就是:为了名誉。
为了名誉,这么多善良无辜的躯体居然愿意撕裂自己、殒灭自己,结束自己的存在状态,细细想来,实在让人震颤……逼迫好人自杀的一定是邪恶,但好人既然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要去怕邪恶?可见还有一种比邪恶更为恐怖的力量横亘其间。
一九三五年阮玲玉自杀留下的遗言是“人言可畏”,“我不死不能明我冤”世间有一种东西你即便不理,它也在盈缩消长,你如去对抗,则往往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而它又是那样强大而恒久,几乎能够决定你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那就是所谓名誉。对于闲言碎语,阮玲玉可以怒目而视,但对它,阮玲玉只能瑟瑟发抖。因此,并不是人言可畏,而是名誉可畏。人言是纯粹的客体,名誉却可以笼罩自己……成了一种神秘而巨大的恐吓。
关于自己对名誉的态度,余秋雨在文章中如是说:
自身名誉的基点是生命质量的自然外化。这是追求不到、争取不来、包装不出的,同时也是掩盖不住、谦虚不掉、毁损不了的。说到底,一个人在自身名誉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好就好在无能为力,一旦用力追求,便会弄巧成拙。在这里正好可以引用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家哈利法克斯的一句话:
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只有在那些人们能自然拥有而不必强求的地方,它才成为一种美德。
关于舆论和名誉受损,他的态度是这样的:
有时也需要追求。那就是在被诬陷和起哄闹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应快速脱离简单防守的前沿,去追求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精神高度。这种追求放弃了反击、声辩和恢复名誉的权利,因此看起来不像是追求,而实际上却在默默追求那种最终毁损不了的东西。既然是最终毁损不了的东西,为什么还去追求呢?为的是让自己的身心免遭不必要的损耗,尽早获得安顿。因此,损害别人名誉的人常常在发出一片喧嚣后找不到预期中的回应,是对方害怕了吗?可能性很小。喧嚣者们此时应该慌张地憬悟一点什么,看看自己所攻陷的那些名誉背后,是否还有更重要的名誉。他们或许也想对这种背后的名誉做点什么,没想到刚刚走近前去就不得不止步,因为一眼就可看出,那是一个无法喧嚣的领地。
面对这一波又一波来势汹汹的攻击,余秋雨老师为什么能如此泰然处之呢?我特地去余秋雨老师的博客和网站看过,发现,他确实没有为自己说过半句辩驳的话。我们可以想像,以他的文笔,如果他要来为自己辩护,应该也是极为精彩的。但他没有,半个字都没有。为什么?
“几乎所有的聪明人都会告诉我们一个法则:‘何以息谤?曰无辩。’面对气势汹汹的谣言,不争辩,不理会,时间一长,它也就息止了。这个法则确实灵验,因为一般的谣言具有时效性,如果你并未重要到横贯历史,那么人们对与你有关的谣言的兴趣也迟早会消退。如去争辩,反而会调动起谣言的反攻机制,拖延它的消退期限。而且你是一个人,谣言的传播者则是一大帮,真的争辩起来胜负难卜。只有当事情过去之后,你就有可能用别的多种方式辟谣了。”
读完这些文字,我非常地震惊!原来早在若干年前,余秋雨老师已经道出了自己对名誉对流言的见解和态度。而今天所发生的这一切,仿佛早在他的预料之中一样。现在的他,也正是用多年前所说的那种方法来应对眼前的风风雨雨!
有人说,余秋雨是用自己美丽的散文来掩盖和粉饰自己丑陋的灵魂。可是,看了这些文字,您还这样认为吗?这只是“美丽的散文”吗?如果没有灵魂作依托,怎么写得出这样的文字?
重读余老师书的结果是:我对现在那漫天飞舞的流言谩骂更加怀疑了!我不相信一个能写出这样深刻文字的人,会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有一颗那么不堪的灵魂!
在这里,我也将我的一些疑问罗列出来,希望在家一起来思考:
1、首先,关于“大师”称谓
我们暂且不说余秋雨够不够格做大师,先问问那些骂余的人:何为大师?何处有“大师”的定义和标准?如果没有标准,余老师称个大师又有不可呢?毕竟,他出了这么经典的作品,行了几万里路,为中华文明的累积和继承做出了不算大也不算小的贡献。就算你心里有自己对于“大师”的标准,认为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