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还是“做没做”

“有没有”还是“做没做”

蜚尸杂文2026-03-25 21:02:58
学期末,我参与了一个教育部门对学校工作的“常规检查”。检查采用打分量表的形式,检查内容主要是针对学校上学期的各项工作,包括各种计划、总结、教师备课、学生作业、学校安全、校容校貌、校风校训、学校活动等等
学期末,我参与了一个教育部门对学校工作的“常规检查”。
检查采用打分量表的形式,检查内容主要是针对学校上学期的各项工作,包括各种计划、总结、教师备课、学生作业、学校安全、校容校貌、校风校训、学校活动等等。整个检查工作就像蜻蜓点水,始终是浮在水面上的。只要材料俱全,只要是“有”,根本不去追究落实了没有,一律满分,整个检查工作一团和气,检查的过程有香茶陪着,中午校长设了丰盛的酒席款待。于是,学校一学年的工作就被检查团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归来后,我通过实地察看和函调的方式,调查了远近五个地方对学校常规检查的方案和打分量表,基本是一样的。他们回答:这样进行的“有没有”方式的检查“好操作”。
好一个“好操作”!
现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电脑基本达到了教师人手一机。看看那些计划和总结,包括学校、教务总务、班主任和教师本人各个层面的,都带着明显的“克隆”痕迹,一律的洋洋巨制,内容丰富。真正去调查学生,却是根本“没去做”。一个教师直接点明了:“那些东西谁去用它,那是用来应付检查的。”据了解,对于计划总结类,每个学期的开始和结束,学校也好,教师本人也好,都是打开电脑,找找去年的存盘,换换时间,局部进行简单的修改,然后打印出来,整个过程五分钟搞定。
看看校长们的讲话,上来就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大话套话连篇,不切实际。
看看学校墙上的标语,那是“写来看的”,没人去较真,没人去看落实不落实。
看看学校的校风学风校训,问问学生答不出,问问教师答不出,问问校长面脸茫然。
学校雪白的墙壁上写着一幅标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看似文字游戏,其实蕴含着很深的道理,不失为好的办学理念。问问学校的校长:你们围绕这条标语是怎样做的。校长回答:“标语嘛,嘿嘿,就是标语嘛。”言外之意,标语就是写来看的,做没做没关系。
学校的安全工作是大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校长们都学得很乖,安全档案资料找啥有啥,即使出了安全事故,也会摆出一片“挡箭牌”:给家长的一封信、安全公约、安全预案、安全协议、保险条款、安全备课、安全作业、安全演练照片、安全检查纪录,等等。校长们很明白,安全工作,从上到下抓得紧,实行校长责任制,出点事就麻烦。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嘛,还是在其次。问问学生:发生楼梯踩踏事故怎样做,雷雨天气应该怎样预防雷击,等等。学生一问三不知。再问学生:你们没有上安全课吗。学生答:没有啊。问问学校的负责人,他们则睁眼说瞎话:安全课吗,上上上。你看,我们的安全档案。说着,便抱出一大堆档案来。
学校工作年年花相似,上级检查岁岁都相同。
教育上的这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了。
这就要变换检查这根“指挥棒”。
要杜绝学校的这种应付心态,就要在检查方式上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不看虚功,关键看实做。看计划,哪怕行文粗糙,必须要订了就办,说了就算。说几月份做啥工作就做啥工作,计划做到啥程度就做到啥程度。这才是真正的计划。教师备课,不用去看教师年底备了几本子,不用去看学年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全不全,方法新不新。要把教师备课纳入过程管理,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去。不打招呼,检查者直接深入到教室听课,听完课接着收上备课对照。允许教师课堂中的临时拓展,但是没有备课,或者备课来自抄袭,或者根本不用,那就另当别论。学校的安全工作,关键要做实,不仅要让学生知,更要化做学生的行,培养起学生的安全自觉意识。检查安全,可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或者采取实地演练的方式。学校工作,必须要把那些花架子走过场的东西去掉,真正培养学生的素质。学校的标语、校训、校风、学风,要切合实际,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来定,检查者要在学校的落实上来检查,不要看文词的好不好,档案的全不全。只有这样,学校处处才能与学生对话,处处才能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让教师、学校、检查者之间不再流于“有没有”层面,都把着眼点放在“做没做”层面上来,不看说得好不好,要看做得实不实。让学校形式上的东西少之又少,最终落脚到提高教育质量这个重心上来。
让花朵年年不再同,让明朝花儿更艳红。

2007.7.17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