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额曰“寒山寺”的石头希迁禅师

易额曰“寒山寺”的石头希迁禅师

通塞杂文2025-08-18 20:57:30
寒山寺,位于苏州古城西枫桥镇,占地约1。6平方米。寺院坐东朝西,门迎古运河,南侧江村桥、北侧江枫桥为左右卫护。背负文化名城、面临隔河而望的新开辟的江枫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胜境超绝天然,游人络绎不绝
寒山寺,位于苏州古城西枫桥镇,占地约1。6平方米。寺院坐东朝西,门迎古运河,南侧江村桥、北侧江枫桥为左右卫护。背负文化名城、面临隔河而望的新开辟的江枫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胜境超绝天然,游人络绎不绝。
据《新寒山志》可知,相传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西元503),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零六的历史了。寒山寺最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以供养妙利普明菩萨舍利为主,规模不大,但地处南北水陆必经之通商要阜。相沿至盛唐,贞观年间(西元627—649)天台圣僧寒山子曾止于此,故名寒山寺。如《吴郡志》载:“普明塔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又《姑苏志》云:“寒山禅寺,在阊门西十里枫桥下,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建浮图七成。嘉佑中,改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寒山寺矣!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不可考也。绍兴四年,僧法迁重建。洪武中,僧昌崇重修。”此中虽未谈及易额“寒山寺”者,但却说明了寒山寺实属禅宗道场,确有浮图七级。可见,塔先寺有,寺因禅兴。
惟明代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云:“寒山子,不测人也。冠桦皮冠,着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又云:“希迁禅师于此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从是以后,寒山禅寺,扬名四海。鉴于此寺,由最初的妙利普明塔院,进而拓建为寒山禅寺,乃至今日古寺重播光明,实乃归功于石头希迁禅师的当时因仰慕、纪念寒山子高僧的止此踪迹而易额曰“寒山寺”。普明塔院乃本寺之源头,寒山子乃本寺之圣迹,石头希迁禅师乃本寺之真正奠基人与开创者。今将拓建禅林、易额寺名、大树宗风的石头希迁禅师之开悟因缘、上堂法语、接机公案、历史典故、入室弟子、及著名的《石头参同契》、《草庵歌》、养生妙方、传赞等,一一略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希迁禅师的开悟因缘
南岳石头希迁禅师,乃吉州青原行思禅师之法嗣,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陈氏子。母初怀娠,不喜荤茹;出生后,师虽在孩提,却从不烦保姆照管。既冠,然诺自许。师对“乡洞蛱民畏鬼神,多淫祀,杀牛蛏酒,习以为常”的风气甚为不满,故师“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原以“岁盈数十,乡老不能禁”也。
师颖悟聪慧,自小就萌生了出家之念。既长,直谒曹溪六祖慧能大师披缁出家,得度沙弥,还未具戒,祖便圆寂。后禀六祖之遗命,往青原山谒行思禅师,历经多次指点勘验,终得行思禅师的印证许可,终为青原行思禅师的入室弟子。因师机辩敏捷,深受行思禅师的器重,有“众角虽多,一麟已足”的称誉。
据《五灯会元》记载: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即石头和尚)问:“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
祖曰:“寻思去!”
及祖顺世,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问曰:“没师已逝,空坐奚为?”
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
座曰:“汝有师兄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耳。”
迁闻语,便礼辞祖铠,直诣静居参礼。行思禅师问:“子何方来?”
希迁曰:“曹溪。”
行思禅师又问:“将得甚么来?”
希迁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行思禅师反问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甚么?”
希迁反问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希迁又问行思禅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
行思禅师反问曰:“汝今识吾否?”
希迁曰:“识。又争能识得?”
行思禅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希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甚么时至此间?”
行思禅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
希迁曰:“希迁不从曹溪来。”
行思禅师曰:“我亦知汝去处也。”
希迁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和尚幸是有道之人,说话不要这么轻率)。
过了几日,行思禅师复问希迁曰:“汝甚么处来?”
希迁曰:“曹溪。”
行思禅师乃举拂子问:“曹溪还有这个么?”
希迁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
行思禅师反问曰:“子莫曾到西天否?”
希迁曰:“若到即有也。”
行思禅师曰:“未在,更道(你还没说到正点子上,再道一句来)。”
希迁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
行思禅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我不是不想告诉你,只是担心,我若告诉了你,今后便没有人承担佛法了。佛法须是自悟始得,他人是他人的,终不关汝事)。”
话毕,行思禅师令希迁持书与南岳怀让和尚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鈯斧子,与汝住山。”
希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
南岳怀让禅师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
希迁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永解脱。”
南岳怀让禅师什么也没说,便径直回丈室去休息了。
当时,玄沙在旁曰:“大小石头被南岳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
于是,希迁便返回了青原山复命。行思禅师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
希迁曰:“书亦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鈯斧子,只今便请。”师垂一足,迁便礼拜,寻辞往南岳。
一日,行思禅师问希迁曰:“有人道岭南有消息。”
希迁曰:“有人不道岭南有消息。”
行思禅师曰:“若恁么,大藏、小藏从何而来?”
希迁曰:“尽从这里去。”
原然之(青原行思,才默然印可之)。
唐天宝初年(西元742),希迁禅师得法后,即离开青原前往南岳衡山南台寺。寺外东侧有一巨石,状如莲台,希迁禅师乃结庵其上,开法化众。因此,时人皆称之为“石头和尚”。贞元六年(西元790)顺寂,享年九旬有一,塔于东岭。德宗谥“无际大师”,塔曰“见相”。
从如上石头希迁禅师的悟道因缘中,可以大略地窥见其参禅之心路历程,是何等的曲折与艰险。可谓是参禅须凭自悟,讲究工夫与境界,中下之流难以胜任参禅一法。就如希迁禅师的最初直夜六祖慧能大师,而后奉祖遗命远至青原山依止行思禅师学道习禅,为了勘验其根性、印证其心源,致使希迁禅师来回往返于青原山与南岳衡山之间,其千辛万苦可想而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