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虫”说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惊蛰之后,万物复苏,各色各样的虫子也从鲜为人知的地方钻出来,或翩翩起舞,或蠕蠕而动,悄悄出现在我们的周围。通常人们所说的“虫”,并不是严格动物分类学意义上的节肢动物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惊蛰之后,万物复苏,各色各样的虫子也从鲜为人知的地方钻出来,或翩翩起舞,或蠕蠕而动,悄悄出现在我们的周围。通常人们所说的“虫”,并不是严格动物分类学意义上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昆虫,而是指大多数的昆虫以及类似昆虫的一些体形较小的动物。“虫”是自然界种类最多、数量最大、最复杂的群体,有“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勤劳的的蜜蜂;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清高的鸣蝉;有“陌上斜飞去,花间倒翅回。”美丽的蝴蝶;有“摆开八卦阵,捉拿飞来将。”冷静的蜘蛛;有“腾空类星陨,挂树若花生。”制造童话般梦境的萤火虫;有“春蚕到死丝方尽”无怨无悔的春蚕;有执著的“飞蛾投火”;有自大的“螳臂当车”;有夕阳里翩翩起舞的红蜻蜓;暴雨来临前匆匆搬家的蚂蚁;有被人们从土里挖出来当作鱼饵的蚯蚓;有让女士们用肤螨灵使劲地涂抹欲除之而后快的螨虫;有从污秽处滋生携带细菌的苍蝇;有吸食人血的蚊子、臭虫等等。
自古以来,人们对“虫”的态度就褒贬不一,但能入诗入画、可歌可泣、愉悦人心、产生美感、发人忧思、阐述哲理的虫并不是太多。“虫”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大多用作贬义。由于其体形较小、面目可憎、生命短暂、生长活动场所肮脏、危害农作物、影响人体健康以及具违背人类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的生活习性等原因,而为人们所厌憎。如凶残毒辣的蜈蚣、蝎子、黄蜂;传播疾病的苍蝇、蚊子、蟑螂;交配后吞食雄性的螳螂;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血吸虫、钩虫、蛔虫;危害农作物的蝗虫、蚜虫、螟虫、飞虱等。
大自然中其他动物因具有虫的某些习性,也被人称之谓虫,在我国古代北方就把老虎叫“大虫”,蛇称作“长虫”(见《水浒传》)。而人类因具有类似于虫的某些行为与习性而被称之为虫的却远远多于动物。如不明事理、浑浑噩噩谓之湖涂虫;昏昏沉沉、无精打彩谓之瞌睡虫;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谓之跟屁虫;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谓之懒虫;依赖他人、不劳而获谓之寄生虫;婆婆妈妈、慢慢吞吞谓之粘粘虫;胸无大志、身无长物谓之可怜虫;凶悍泼辣、河东狮吼谓之母大虫;侵吞国家和集体财物的贪污腐败分子谓之蛀虫。
随着时间的改变,虫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三叶虫纲的三叶虫早已灭绝,现在只能在地层深处见到它的化石。据说汉朝的东方朔曾见过一种叫“怪哉”的虫子,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至今仍无人知为何物。进入网络时代,在我们身边又悄悄滋生一种“网虫”,繁殖力极强,目前正处蔓延之势。二十世纪末,“千年虫”也着实让这个世界恐慌了一阵。被全国人民“纸船明烛照天烧”送走的瘟神-血吸虫,在一些地方也悄悄地溜了回来。一些虫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减少甚至灭绝,同时也有一些虫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滋长甚至蔓延,但是这其中似乎有一条不是规律的的规律,就是益虫总是越来越少,而害虫总是越来越多,正所谓“华佗无奈小虫何”。
一些害虫因人类的积极防治而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还有很多害虫由于种种原因而生生不息,如每到夏天,苍蝇、蚊子仍旧在我们耳边嗡嗡乱叫,挥之不去。千年虫消灭了,也许还有万年虫在等着我们;一条蛀虫被挖出来,也许还有更多更大的蛀虫隐藏在更隐蔽的地方继续为害。对此,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但是我们也无须“谈虫色变”。其实害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害虫的消极、被动、麻木的态度。只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警惕,清洁周围的环境,创造不利于害虫滋长的条件;只要我们强壮自己的体魄,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并做到及时防治,我想,所有的害虫都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最后只想说:希望害虫越来越少,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