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话好好说
在何东的博客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说公元2007年4月29日晚,“红楼梦中人”总决赛至第9场直播时,当时有一参赛小姑娘在扮演黛玉表演时用了个“您”字;可坐镇首席的周岭先生,却迫不及待地在评点之时,不但表情
在何东的博客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说公元2007年4月29日晚,“红楼梦中人”总决赛至第9场直播时,当时有一参赛小姑娘在扮演黛玉表演时用了个“您”字;可坐镇首席的周岭先生,却迫不及待地在评点之时,不但表情自负而且不容置疑地当即就对那位在表演中说了“您”的选手摇头挥手表示否定:“你错了!请你记住。‘您’字是清中叶以后才有的。”周岭老师当时的口气与威严,当场立即就产生了这样两个效果:一是那位选手姑娘的常识性无知;二是足令电视机前的天下观众赞叹:周老师果然满腹经纶真是把“红学”给研究透了。或许因为周老师当时的判定太不容置疑了,所以现场的各位主持、评委及随缘嘉宾及所有观众,全部都被周老师所说的只有“你”没有“您”给彻底镇住了!我当时心里也不由惊讶:周老师连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客气称谓都耳朵里不揉沙子,也确实真够牛逼!
这场决赛观后,我还在电话里跟一位非常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家朋友特别提及了这一个细节,谁知那位研究家待我夸完周老师之后,却哂笑着讽刺我道:“蒙蒙你这种半吊子记者还不容易吗?”我当时大惊道:“难道您认为周岭老师所说,还真有什么破绽吗?”对方哈哈大笑说:“以后你也别听风就是雨,有时间还是多读几本书再对什么事情去作基本判断!”
在关汉卿的元曲作品中,我瞪大眼睛就看到了如下的很多“您”——《闺怨佳人拜月亭》——一折“[金盏儿]您昆仲各西东……”二折:“[牧羊关]您孩儿无挨靠……”“[哭皇天]休把您这妻儿怨畅……”
然后在陆川的博客上有看到了这样一段:
改剧本睡不着,在网上看了何东老哥的博克,把我鼻子气歪歪了。
老哥儿整个一没文化,听风就是雨。要说也是一哥们,也曾对我仗义执言来着,不过这次实在看不下去了,必须拍丫一砖。
您说人家周先生没文化,然后说您问了什么文化大家,然后人家给你指了明道,然后您去图书馆一查发现果真如此……
大哥您太搞笑了,你的那个文化大家也太幽默了,如果丫是文化大家,这哥哥一定玩你呢。
您楞能从元杂剧中查出“您”来?我实在是服了“恁”了。
元杂剧里就不可能刊印出“您”这个词,那都是“恁”好不好?恁,现代有一解为您,也可以解释为你,更多的时候用作“那”“那样”或者“如此,这般”,还有“谁,那个什么”等等的意思,但是绝对不是“您”。长得像也不一定是亲戚呀,您真去图书馆了吗?
恁,这个词读“嫩”,不读您,自古以来就读“嫩”。后来有新华字典了,非给人家按上一个“您”字的发音。我看您那文学大家也就是一个新华字典的水平。但是您得知道新华字典是赤脚医生田埂上用来扫盲的,可不是用来指导古汉语研究的。
大哥,您不搞研究也真敢胡说八道,真敢用大字报贴出来,挂新浪首页。
您真是无知者无胃呀。
不过也真单纯得可爱,哎,让我说您什么好呢……
就为一个您字搞得这么热闹,现在的人好像有话都不愿意好好说,不愿意客客气气地说,非要怪里怪气地说。
依我看周老师说的也没有太大的不当,当然可以再客气一点,再周到一些。人家说了个“您”实在是没有什么错,毕竟周老师您不是清中叶以前的人,不是红楼梦中的贾政什么的,你是21世纪的周老师。人家要是用“你”不用“您”,显然是不礼貌,就算你知道用“你”是那个年代的规矩,可观众有几个能知道呢?所以不妨说得客气点,不妨说:如果你把我当红楼梦中人,就不应该用“您”,而应该用“你”。
何东的帖子好像对周老师还是有些许崇拜的,但就为一个“您”如此挑理,用了那么多挖苦词,太不礼貌了,太不厚道了。
陆川好像是何东的哥们儿,对老哥儿也一点不留情面,把何东挖苦周老师的劲全还给何东了。
周老师因为是在现场,没有时间斟酌,有什么表达得不够完美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可何东和陆川在博客上码字,完全可以斟酌斟酌把话说得得体一些的,可我们看到是却是开骂一样的风格。何必呢?
周老师是不是在意何东挑理我不知道,但何东好像是不会在意陆川抢白的。现在娱乐界的这些个文人全没了旧时的假斯文,说话都像是赤膊上阵的样子,怎么把话说得难听怎么说,后果是谁也不能把人家怎么着,只看见人家的点击率噌噌地往上长,赚了一地眼球。
文人历来是斯文的,可如今好像有些保不住那点或真或假的斯文了,斯文扫地了。好好说话怎么火得起来?唉,就为了火一把,有话就不好好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