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的弊端及其改良刍议

中学语文课的弊端及其改良刍议

阴着儿杂文2025-10-18 17:25:29
陶行知先生说:“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陶先生此言不啻惊雷,至今仍令人
陶行知先生说:“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陶先生此言不啻惊雷,至今仍令人有振聋发聩之感,让人觉得他仿佛正巍然屹立在我们面前,指引着我们在教育之路上不断求索。
心怀求索精神,笔者纵览中学语文课,发现诸多事倍功半的怪现象:有的教师对课文的解析似乎面面俱到,深刻透彻,滴水不漏,然而考试成绩,却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有的教师似乎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答问、讨论、交流,畅所欲言,气氛热烈,然而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却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难以美梦成真。有的教师迷恋多媒体,文本、声音、图片、影像,轮番登场,刺激耳目,眼花缭乱,学生强行被兴奋,然而下课铃响后,学生顿感失落,因为好像刚刚看了一场节奏太快的大戏,无暇思考和内化,气氛倒是活跃,只可惜收效寥寥。
敢问中学语文课,“花落知多少”?遗憾的是,有不少教师依然“春眠不觉晓”。
此种“景观”,何以形成?
窃以为,其原因纷繁多样: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有的盲目追求大容量、高密度;有的没有深刻把握受教者的消化能力和学习特点;有的忽视教学技巧的完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怎样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呢?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诸公“审问”、“慎思”和“明辨”,以期去伪存真,拨乱反正。
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深刻理解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课文在实现这个目的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和课文观。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显然,语文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为“我们的实际生活”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课堂上所有的内容和手段都要为了这个目标的达成。凡是游离于这个中心之外的一切活动都是无效劳动,凡是不能很好地达成这个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皆可视为低效课。有些语文教师仅在课文里兜圈子,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无意间把课文当成了学习目的而非手段,背离了“课文只是个例子”(叶圣陶语)的初衷,也在不知不觉间,使自己退化成了地地道道的教书匠,且常常乐此不疲,真是“毁”人不倦。
追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要让课堂上的所有教学环节,都着眼于听说读写的训练,阅读表达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再也不能习惯于把一篇课文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材料内容、主旨大意、结构层次、语言特色等方方面面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津津乐道。如此教学,教师累得焦头烂额,学生学得支离破碎。教师貌似认真负责,其实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长此以往,白白浪费莘莘学子的大好时光,说严重点,无异于谋其财害其命。
课文是例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是为提高语文能力亦即听说读写能力服务的。学习一篇课文,学生重点学什么,怎样学,都必须围绕提高语文能力这个中心来设计,而不是为学课文而学课文。一堂课,时间有限,只要能使学生某一个方面的语文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便不失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其次,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讲学生所需,练学生所用,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课堂时间有限,讲的内容一定要精心选择。学生用不到的或无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坚决不讲;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务必缄口。讲非讲不可的,讲学生疑惑的。言至此,笔者忆起曾在某报上看到的一件挺耐人寻味的事:一批外国教育专家来国内某校交流,听了一节公开课。课上一开始老师提问,学生对答如流,无一疏漏。老师说同学们预习得很好,便讲起课来,讲得生动传神、无懈可击。讲完当堂检测,学生答题准确率百分之百。课后研讨会上,中国同行认为这节课上得很好,甚至有人盛赞这节课近乎完美;但外国专家一言不发,一脸茫然。在中国同行再三请求下,终于,一位外国专家挠头、耸肩,神情纳闷而又难为情似的说,既然学生预习得这么好,那这节课还有讲的必要吗?外国专家的这句话,我们不能不三面其壁、深而思之啊。
练的内容和方式同样要精心安排。学生用不到的,练了也是白练;学生已掌握的,再练白白浪费时间。练不到位,显然不行;搞题海战术,打疲劳战,只能耗时费力,消磨学生的灵气和创造力,令学生望而生厌,长此以往,只能招致学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以致影响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语文课堂教学的更大失败。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薄种广收、收效显著,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哪些环节在前,哪些环节在后,哪些环节承前启后,都应当认真忖度,优化设计,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一点切莫大意。许多优秀教师的优秀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出来,其教学环节的设计令人颔首称许,甚至击节赞叹。
第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下功夫。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工作中,常常听到有的学生啧啧称赞某位语文教师的课特别有趣,引人入胜,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毋庸讳言,确实也有学生抱怨某些语文教师的课太无趣,引人入睡,让人难受。同为语文教师,甚至执教同一教材,为何教学魅力存在天壤之别呢?我想,这里面固然有个人素质因素,但教师是否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下功夫备课,倒是关键因素。换言之,语文课堂除了注重教学内容,还必须讲究教学艺术。
何谓教学艺术?
概括地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晶,是教师由其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等发展而成的教学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