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作家,是美女还是作家

美女作家,是美女还是作家

徒卫杂文2025-07-21 10:07:11
才女者,大多喜欢别人夸她漂亮。即使不漂亮,一句“气质出众”也很是受用。因为,对于才女们来说,其自身的才华早已得到众人的认可,她们独缺来自容貌的肯定而已。不论作文章之人有多么的淡泊,来自文才之外的认同,
才女者,大多喜欢别人夸她漂亮。即使不漂亮,一句“气质出众”也很是受用。因为,对于才女们来说,其自身的才华早已得到众人的认可,她们独缺来自容貌的肯定而已。不论作文章之人有多么的淡泊,来自文才之外的认同,也会令其心花暗放。
而美女者,则更希望听到他人赞她有才华。即便这赞赏是受其容貌的魅惑,而带有很强的违心成分,但在花枝招展的美女们听来,那也是喜上眉梢的一件美事。同理,美女们的美貌是有目共睹的,再华丽的“惊为天人”之叹,对于被人奉承惯了的她们来说也只是过江之鲫,毫无惊喜可言。惟独对她们才智上的肯定,方能让她们的虚荣心收获更为新鲜的意外之喜。
本来,才女与美女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好,倒也相安无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便流行起了“美女作家”这一说法,于是,那些写的一手好文章,长得又还算过得去或颇有姿色的才女们,便被冠上了“美女作家”的称谓。而那些长相美艳,文章写得又还过得去的美女们,也被众形捧月般地套上了“美女作家”的头衔。一时之间,中国文坛的“美女作家”风起云涌,占据了国内畅销书作家的大壁江山,让一群勤勤勉勉,做了一辈子文章的老夫子们锤胸顿足不已,恨不得再年轻个几岁,自己也去变个性,当个“美女作家”。不过,更可悲的是,在这一阵“美女作家”的旋涡中,普通的读者也都迷惘了:美女作家,究竟是作家,还是美女?
从美学的角度来讲,美女比一般的女性享有更多的生存资源。在一公平的竞争机制下,容貌上的突出可以令美女在一群能力都与之相若的竞争对手中轻松胜出。美貌,对于女人们来说确是一件非常犀利的武器,能够凭借这一天生的资本为自己在人生的各大挑战中占尽先机。即便是才能不如自己的竞争对手,也可以凭借自身容貌上的审美视觉直击性而扳回一大半的劣势。
作家,或是以写作为职业,或是一生都从事着文学创作事业,并在写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得到行业人士的认可的那部分人。而醉心于自己文学创作事业的作家们,大多都是清心寡欲之人。作家身上具有一种渴望揭示本源的意图,这一意图涵摄并折射出社会的文化政治、宗教力量,是一种使作家与其自身的诸种力量难以逃逸的网络。因此,就作家个人的人生追求来说,无非是像一个金匠一样,日夜打磨自己的文字,渴望在文字中寻找到真理。野心大点的,便是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流芳百世,载入史册之中,成为后世子孙们的精神食粮。
而对于那些孜孜不倦地躬耕于自己文学的一亩三分地的女作家们来说,在嘉许她们的文字之余,若能对她们的外形也加以肯定,那自然是锦上添花的没事。但是,“美女作家”虽然是用“美女”作为定语修饰“作家”,无奈“美女”二字太过风光,世间又多是肤浅之人。看到“美女作家”一语,首当其冲地便是问这人漂亮与否,而非学识如何。不管这作家二字的分量有多重,在美女的光辉下,总显得过于苍白了些。本意锦上添花,却结结实实地喧宾夺主,这对于把自己的文字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女作家来说,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悲哀。
而对于那些文章只是写得尚可,却远不出众,并且对写作也无多大热忱的美女们来说。因其自身并不具备与“作家”等分量的才华,却要背负“作家”这一光环,显然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一旦做得不好,肯定要成为他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毕竟看文章的始终是冲着文章本身去的,在乎的也依旧是文章本身的质量及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如果要看美女,大可一本一本地买写真集来过眼瘾。
所以,作家便是作家,美女便是美女。即便同时兼具了几个平行属性,那也要在其坐标轴上标清楚其本质属性究竟是落在哪个坐标点上的。
是作家,便以文学鉴赏的标准来评定其在文学创作中的成就,而不是按个人的容貌来划分这一群体。我们谁也不没见过真正的李清照长什么样子,但我们都会被“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所打动得一塌糊涂,在自己的脑海里都能勾勒出一副绝美的肖像画来。
是美女,便以实用美学的相关原理来鉴定其长相有多么的鬼斧神工。我们从不知道杨贵妃写过什么诗,尽管唐朝的诗最负盛名。但是,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的杨贵妃是怎样闭月羞花的倾国美貌。
尽管“美女作家”乍看之下并无伤大雅,且大有恭维女性之意。但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尴尬,这一不伦不类的称谓却大有陷女性于不义的意味。想来还是当初的林徽因、张爱玲等来得幸运,毕竟她们更多的是让世人记住了她们的文字和满身的才气。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们对她们外貌的评价方是宽容而友善,不失其大家之风。这样其实就很好,没有过分的渲染,也无着意雕刻,让她们的美伴随着她们惊世的文字一起流传下来。
关于“美女作家”,本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可悲的是,这世间大仁大智者毕竟太少。而又有太多太多随波逐流的昏庸之辈,且利用“大众文化”这一说辞,左右着文化主体的发展方向。这不能不说是高雅文化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些还诚挚地爱着这一文化的普通人的悲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