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踪诗仙与诗圣的相遇
一诗仙李白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他继承了屈原初次融汇道教神仙意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在他的斗酒百篇中展现了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以其浪漫主义的情怀,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李白的诗
一诗仙李白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他继承了屈原初次融汇道教神仙意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在他的斗酒百篇中展现了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以其浪漫主义的情怀,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李白的诗,虽然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但醉眼看李白,他的诗仍不失其伟大的世界意义,以他真正中国文化名人的知名度,世界最终会读懂李白,我相信。
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被尊为“诗圣“。尽管他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但却是真实的记录了历史。
这真是,一个诗圣,一个诗仙。一个充满了现实主义,一个溢满了浪漫主义。也可以说,一个太过浪漫,一个很是现实,诗仙李白属于彻底的浪漫主义诗圣杜甫则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李白与杜甫所处的具体时代不同,造就了他们迥然不同的诗风。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的山河和大自然的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并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他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摔的过程,能够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后人称他为“诗圣”不为过,称他的诗为“诗史”更是名副其实。
有幸的是,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时年33岁的杜甫,对于长他11岁的李白仰慕之心,不一而足。他们同行同止,同唱同和,同饮同酌,同醉同酣,似乎给杜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当时,还有另一位诗人高适,也和他们在一起。后来,杜甫总是在诗中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不胜留恋。总之,只不过短短的三年间的两次交往,敬佩其才华,膺服其诗情,钦慕其潇洒,悲悯其遭遇的杜甫,涉及到李白的诗篇有:
《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昔游》、《遣怀》,计十四首诗。尽管,作品数量的多寡,并不能决定两人情谊的深浅,但是,他对李白诗作的赞美:“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可见一斑。
唐朝开元末年至天宝年间,李白家居东鲁。东鲁其地,确指兖州。在唐朝,兖州曾改称为鲁郡(天宝元年改兖州为鲁都,乾元元年复为兖州)。因为李白移家于此,杜甫的父亲杜闲也正在这里做官,故李白与杜甫的多次相聚,地点主要在兖州。李白举家迁徙于兖州之前两年,约在开元二十二年(或前一年)夏天,曾经有一次兖州之行,是在一入长安辞京之后,泛黄河东至汴州,游燕赵,复南行,初到东鲁,在兖州滞留数月。对此,在明清以迄当代诸家之《李白年谱》中,均失记,幸有此间李白在兖州写的作品,可资研究:即《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嘲鲁儒》、《寄远其十》、《初月》、《赠瑕丘王少府》等。
《五月东鲁行》一诗可见此行乃为李白独自一人初到鲁地,时白尚年轻,未曾及仕,为“举鞭访前途”,而“学剑来山东”,这里只言为“学剑”而来,无移家迹象。诗人好学求进之年,来此逗留,复将要返还安陆并准备再次入京,即“西归去直道”云云。清王琦《李太白年谱》谓此诗“是初游鲁地之作”。道出其时尚未移家。《嘲鲁儒》中的鲁儒,与前诗中汶上翁为同一人,因为前诗对于此翁之嘲讽意尤未尽,复以《嘲鲁儒》再作斥责,是前诗的延伸。诗中展现青年诗人之言行豪爽,毫无顾忌地嘲讥这一鲁地儒生。《寄远》十二首为李白在三十岁前后作于长安、洛阳等地的寄内诗,是许氏夫人在世时的作品。《其十》一首,乃为游至兖州时作。诗人离别安陆已久,思念家人,便在鲁缟上写诗寄内。安旗先生指出《寄远其十》“作于鲁地”(见《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寄远其十》题解)。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也指出这是一首写在鲁地的作品。
《初月》一诗为诗人在兖州泗水畔望月抒怀之作,因闻尧祠亭上管弦乐舞,忆起前不久在燕赵边地所见戍边征战,而发“乐哉弦管客,愁杀征战儿”之感慨。作于开元二十一年秋初游河北之后。《赠瑕丘王少府》,也是一首初游兖州之作。少府亦即县尉。李白与王少府初交即以诗相赠,盖因即将离鲁而无缘相再会。诗言“我隐屠钓下”,可知李白其时如姜尚未遇,名声不显。“尔当玉石分”句,似有如汶上翁者说过有损于他的话,要求予以辨污。诗中对并不重视李白的王少府美言恭维,知诗人还较年轻。詹钅英指出此诗作于“尚未得势”时;安旗指出写在尚“微贱之时”——亦即初游东鲁时。李白既有移家于兖州的打算,不得不委曲于这一地方长官之下,或为听人劝告,而作此诗相赠。据以上数诗,可略见李白移家东鲁之前两年的初游行踪(余另撰有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