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伴侣与灵魂伴侣

心灵伴侣与灵魂伴侣

在理会散文2026-04-04 22:39:18
赵宝刚的新剧《男人帮》,打着概念化都市剧的理念,演绎男性的情欲。乍看之下,颇有气质,形式新颖,思想深刻。但细细追究起来,这部希望以男性口吻、视角来描写爱情的剧作并不能提升爱情的深度。说实话虽然我不喜欢
赵宝刚的新剧《男人帮》,打着概念化都市剧的理念,演绎男性的情欲。乍看之下,颇有气质,形式新颖,思想深刻。但细细追究起来,这部希望以男性口吻、视角来描写爱情的剧作并不能提升爱情的深度。说实话虽然我不喜欢卡耐基,但却非常赞同他关于女性在爱情上的作用,那就是女性是可以提升爱情的高度的。女性还是天生的艺术鉴赏家。
阿特伍德说,男人的小说是关于男人的,但女人的小说也是关于男人的。只是男人的小说里可以没有女人,除了必要的个别形象,但女人的小说里必定有男人。有时候男人的小说里加入女性,但被删去了一些部分,例如头或手。我不太清楚这个删去头或手具体是指什么,但看《男人帮》突然有了感悟,去掉的头应该是思想,而去掉的手是生存的能力。语言学上认为运用单音节词的都是男人,但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我们看到男性口吻叙述的作品充满诙谐戏谑,也充满睿智的思考,理性占据上风,再或者借情抒发某种人生理想或态度。
例如《牡丹亭》,正如汤显祖开篇自述“情之一字不知和起,一往而深”。在这部传奇作品中,作者想要体现的正是对人性人情的尊重与理解,并梦想着这种人本的关照会被整个社会广泛的认可,成为治理社会制定法律的依据。虽在写情,但心学对性灵的启发,个性解放的影响却贯穿始终。这种挚情的确注意到了女性的品味和情爱观,也同时提醒男性无情未必真君子。
但这毕竟是一部男性描写的故事,对女性的挚情描写仍有很大揣测的意味,尤其在结尾处,杜丽娘要求夫婿求取功名,自己也跟着夫荣妻贵,但这不一定是经历过生死劫难之人,尤其是女人的想法,女性如果为情可以生可以死,那么她拥有情的那一刻便只为满足这份知心之恋,而不见得还有其它更物质的祈求。夫荣妻贵往往是男人的想法,总以为有了充实的物质保证也一定会获得爱情。总之,《牡丹亭》没有完全摆脱理性的冷漠感。
男人偏理性,在爱情的态度上也就相对不像女性那样细腻、深挚、情绪化。
这一点,《男人帮》里倒是看得明显,女性患得患失,情绪起伏不定,是恋爱中常见的现象,而男性则很少有这养样的毛病,为了安抚女性男性只好迎合着说些甜言蜜语,于是也被大部分男性在背地里偷偷嘲笑是日剧韩剧琼瑶剧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里,女人确实被男人去掉了“头和手”,只会“彩线慵拈伴伊坐”,没有灵性和知音的感觉,满脑子都是非理性的浪漫的幻想,请注意,类似的浪漫念头,在男性看来基本等同于幼稚。
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思维差异,用片中人物的台词说便是,“男人是希望找到红颜知己的,是灵魂伴侣,而女人则从小就开始幻想着婚礼”。但我个人认为,这仍是片面之词。男性往往在乎爱情的过程,当结果产生,过程结束。所以当男性追求女性,一旦追到,成家立业,也基本宣告生活安定了,心态也安定了,浪漫的关照基本也该结束了。男性的优势是理性客观,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必然使男性渴望找到能体谅自己的红颜知己,知己的作用是在思想的层面互相理解包容,力求精神的愉悦与关照,于是也就相对不那么情绪化,因而男性追求的是灵魂伴侣。
而女性在乎的则是爱情的结果,当爱情的结果确立,也意味着正是的恋爱诞生,所以在女性思维里,结果是开始不是结束,过程只是结果的目的。真正的爱情是在关系确立后慢慢展现的,在乎细节注重形式,善于察言观色,调和矛盾。所以女性更希望在恋爱中获得心灵慰藉,得到情感、情绪甚至是情节、情怀的满足与补充。所以女性追求的是心灵伴侣。
《男人帮》简单地把女性对爱情结果的追求看做是婚礼等形式的浪漫追求实在有欠公允。整部戏也刻意为男女区分话语权,且不论谁比谁强,但男男女女的确是在进行着战争,而战争的结果都是希望得到尊重和爱。这不仅是很值得欣赏的结论,也是生活的事实。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