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偶感

清明偶感

悠悠散文2026-04-05 21:32:11
按理说,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最让人喜欢的一个节气。别的先不提,光“清明”这个名字就够让人“提神”的。清洁明快,清亮耀眼,又清又明,不仅有所见、所闻,而且有所触、所感、。无论是视、触、闻、感,都叫人耳
按理说,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最让人喜欢的一个节气。别的先不提,光“清明”这个名字就够让人“提神”的。清洁明快,清亮耀眼,又清又明,不仅有所见、所闻,而且有所触、所感、。无论是视、触、闻、感,都叫人耳目一新,神情为之一振。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说法很多。不少研究者认为,清明作为节气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便合二为一了,于是寒食又成了清明的别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同样是中晚唐著名的诗人,同样写的是清明期间的所见所闻,杜牧和崔护笔下的“清明节有感”却南辕北辙!原因就是崔护着意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物候变化对人的心情和环境的影响,而杜牧主要倾述的是禁火扫墓期间人们祭祀、怀念逝去先人时的内心感受。
我以为清明时节固然多雨(“雨纷纷”),但由此产生“欲断魂”感觉的人,大多应该是有一定阅历的成年人。俗话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就拿我个人来说,30岁以前,即使这一天细雨绵绵下个不停,我也很少有“欲断魂”的凄楚感。不仅如此,上小学时,我还特别热切地期盼清明这一天早日到来。因为这一天老师要带着我们去为革命先烈扫墓,不仅不用圏在教室里背死书,反而可以借扫墓的光,到郊外去踏青,去呼吸那在城里难得吸纳的新鲜空气,去寻觅采摘那随着东风飞来的报春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逝者长已矣,生者长悲戚”。有生就有死,既是自然规律,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此,清明时节,光悲戚,长断魂是不行的。还是节哀吧,顺变吧。我母亲去世的前一年,有一次在“讲古”时对我说,她在小时候听她的奶奶说过,祭祀去世的先人,烧纸钱,送寒衣,最多烧三年,送三年。因为另一个世界有规定,三年后前生所在世界送来的东西,一律不再接收。因此,烧纸钱也白烧,送寒衣也白送。我知道智慧的母亲是在暗示她的儿女,她去世后不要用形式化的俗套来告慰她的亡灵。
虽然我们都明白“人死如灯灭”,与其等老人去后悲戚思念,不如生前送欢、尽孝。但是,每年清明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依然未能“免俗”,依然非常虔诚地加入到烧纸钱、慰亡灵的行列中去。并未因母亲的暗示,在她去世三年后结束我们的清明祭扫。
每次祭扫,我都要为父母在世时我尽孝不够,而暗暗谴责自己。由于时光不能倒退,由于人生不能重来,于是,便成为我永远的遗憾!
告慰亡灵,祭奠先人,产生遗憾、“断魂”的情绪虽然难免,但并不是惟一。应该还有激励和振奋,也就是通过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义,而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这一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变得更加精彩和丰富。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计算:一年中类似清明节的烧纸高峰日有4个,按每家每次烧纸20元计算,全国每年就要烧掉十多个亿。今年清明祭扫时,我发现大青山革命公墓内的墓碑,又比去年几乎多出了三分之一。这还是有相当革命资历和级别的人才能进入的官家公墓。由此推知,每年全国光故世者骨灰的安放就要占去多少耕地。难保有一天不会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局面。所以,丧葬和祭祀改革势在必行。
我以为丧葬和祭祀改革的试行,目前至少可以从提倡不保留骨灰和变骨灰安放为植树造林或树木领养两个方面进行。死一个人,种植或领养一棵树,把死者的骨灰撒在树坑里当肥料。并且用死者的名字作为该树的代称。这样,不仅公墓变成了公园,也净化了环境,节约了土地!
至于我,则准备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学习,身后连骨灰也不准备保留,撒到江河湖泊中完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