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生命的背影

灵魂,生命的背影

团头团脑散文2025-08-11 05:04:32
在被迫克制住无限恐惧与死亡近距离接触之后,生与死这个话题就开始向我展示它迷一般的魅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了疯似地欲要想明白这里面深不可测的内容和意义。只不过,就如不知疲惫在悬涯峭壁上攀爬的蚂蚁,任凭
在被迫克制住无限恐惧与死亡近距离接触之后,生与死这个话题就开始向我展示它迷一般的魅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了疯似地欲要想明白这里面深不可测的内容和意义。只不过,就如不知疲惫在悬涯峭壁上攀爬的蚂蚁,任凭如何孜孜不倦地努力,目标依然遥不可及。
生与死的话题,有人忌讳,有人不屑,所以一般情况下是找不到什么人跟你探讨的。九十多岁的杨绛从医院的前门回家后,也着了魔似地想要弄明白生与死的问题,她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翻阅各种资料,用她已穿越近一个世纪的笔墨和思想,完成了《走到人生的边上》。活了一辈子,她似乎是看明白了。生与死,灵与肉,何处来,何处去。
细细地看过杨老的畅述,她明白的东西,我看着仍是似懂非懂。兴许是自己的阅历和学识还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兴许她也没有完全明白。一些原本谁也无法在有限的、不过百年的时光里弄明白的东西,它存在着,存在于你未能彻底领悟的某个空间里。
有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那就是灵魂的存在,灵魂,它于每个活着的人来说,有着那么至关重要的意义。至于人死后,它还在不在,这个我没有依据,杨老也没找到依据。暂且不去管它。只说活着时的灵魂。
人为着自己的灵魂而活,这话听起来有些神神叨叨,又不能将它掰开来揉碎了地讲解清楚,我将人的取舍、行为、性情都归结于隐形的灵魂,它是指导个体行为举止的根本所在。灵与肉,类同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但又高于文明之上。
空洞的理论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正如一些事理存在着却无法让人看透一样。在拥挤的人群中有人感慨孤独,在灯红酒绿中有人唉声叹气,谁也看不明白谁。灵魂,注定孤寂。
想要拉扯一下红楼,颦儿,喜欢这么叫她,这位才情并茂的女子之所以这么深入人心,是因为她的灵魂率真、丰富而高贵,她生的全部意义在于寻找灵魂的相知。柔弱的躯体并不妨碍敏感、聪慧的灵魂在大观园里游荡、寻觅。宝黛之间,一起分享过“离经叛道”的书上满口余香的唱词,也有午夜低回心有灵犀的旧帕赠相思。应该说,这种相知的过程便是一个美好的结局。高鄂在红楼续里却把她的死写的乌烟瘴气,虽然也挣得了不少眼泪,但细想想,焚诗稿、呼宝玉这样的行为于黛玉这样的灵魂是很不相符的,她的爱纯真、浓烈,却也谨慎、内敛、含蓄。颦儿的追求,绝不只是“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这么简单。即便是知道了最终是金玉良缘,也不至于展示这么一个哀怨的形象。曹公的原稿,想必一定不会是这般模样,虽然终究难逃“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但至少会有一个安静的死法,回归一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灵魂。
“一坯净土掩风流”掩得住掩不住,人人心中自有答案。天地间很多生灵在穿梭忙碌,痛着,累着,悲着,喜着,皆因了灵魂各有所求,所以各自挣扎、寻觅。
杨老说的灵性良心讲得有些复杂,灵性二字于我来说,跟灵魂是息息相关的一种东西,它不仅存在于人,还存在于动植物,大凡在自然中接受过天地洗礼的,都具备灵性。本人的小命就来自牛蹄之下,那只老牛顽强地用三条腿支撑着笨重的身体在坑前艰难地摇晃,却不肯顺势把牛蹄踩在从它背下滑落下来的顽童身上。就凭这真实的一幕就足以让我相信动物是有灵性的。在某个时候,甚至可以与人灵犀相通。这就为什么有人喜欢把自己送进大自然,坐看落花流水,静听鸟语虫鸣。尔后,神清气爽。
生命是可贵的,可贵在它有灵魂如影相随,会思考、会取舍、会寻觅。它知道什么事可以去问谁,什么惑需要去面对。它能回答,什么叫自己。
取一个大而空的题目,不着边际地写。
择一世人生,漫不经心地经营。
此为自言自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