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诌议

水文化诌议

神飞气扬杂文2025-09-06 19:15:29
水去亲近沙石,水浊而沙石净。沙石净,水泥湿,聚而成混凝土。遂在水呵护(养生)下“与日俱坚”,后坚如磐石,水则静静析出挥发而离开。何故?凝聚力使然。愚以为这就是水文化——水净万物,默默无闻,利万物而不与
水去亲近沙石,水浊而沙石净。沙石净,水泥湿,聚而成混凝土。遂在水呵护(养生)下“与日俱坚”,后坚如磐石,水则静静析出挥发而离开。何故?凝聚力使然。愚以为这就是水文化——水净万物,默默无闻,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
水,有自然之水,化学之水(科学之水),水文化之水,人文之水等。
化学之水很简单,一指纯净,二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无多少之说,无动静之分,无文化之论。研究化学之水,是科学家的专利与贡献。
自然之水,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千姿百态。大者沧海,小则露珠;急可泥沙俱下,缓则清澈见底;静可如镜鉴人,动可排山倒海;可为人间之甘露,可如猛兽之洪水。
人文之水,水对生命的意义独特且重要,故而在文化领域中,水有特殊寓义与形象。如称“水是生命之源”且有“生命之水”一说(生命之水又特指“苏格兰威士忌”)。
人与水,观者不同,视角不同,感受不同,感悟尤异,水文化盖由此而生。
从诸子百家的名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上善若水”(老子),到文学名篇《赤壁怀古》,再到名曲《渔舟唱晚》,不难看出,水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尤为美者,国画中看似留白处,却往往是“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大水,大江大湖或大海。
化学家说,汽、水、冰乃水之三种存在状态——在哲人眼中便是水之三重境界。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智者如水之喜动,永不停歇。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借水喻人性本善,人之有不善者,是形势使然(“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也?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善,其性亦犹是也。”)
荀子说“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敬水之德,赏水之美也。
“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困地而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认为认为“兵”、“水”同形(避高趋下而无常形),兵法存于水中。
儒家认为水代表德,代表智,流动不息之水代表了自强不息、及时奋斗的精神,人应如水,不断流动,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地加强道德修养,此即儒家的水文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称水为至善。“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说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无尤”,此乃水之谦下不争之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如滴水穿石,此乃水之柔德。
道家认为“道”无善与不善之分,但“德”有善与不善且分上中下。水之德为善之上者(至善),上善为圣人之德,如“避高趋下”,“深不可测”,“损而不竭”,“施不求报”......
道家认为,道之于水,如影随形,故称“几于道”。管子甚至认为水为“万物之本原”。
水虽善虽德,然须顺其性。笑则浪花,怒则海啸;平和可载舟,焦躁则覆舟。顺其性而为则利世,逆其性而动则为害。俗话说“高山无语,深水无波”,夫暗流涌动,非水之过也。风吹则浪生,地动则水惊而海啸,山动石崩则堰塞而成湖,水满则溢,堰破则水泄,“涛怒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便是写照。缘何?“水无有不下”,水之性喜动,不争上,非不争也,水争下。水之性柔,却柔不可欺。故顺其性而用,逆而阻之必怒,故“治”水之道在疏导而忌堵,逆其性必乱而成灾。“水无常形”,正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水因器或方或圆,然器须有容,此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理。
大德如水,水为人师。人得水德,人德如水。若此,於己无忧,於国无患,此非儒家水文化之要义欤。
柔与刚,清与浊,动与静,上与下,多与少,无形与有形,无形与有位(虽无形却不可压缩),争与不争,利与害,尽在感悟中,此即水文化。
水文化博大精深,观水而不得法,读水而不得开悟,刍议而不得真味,诌议聊可以砖引玉,故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