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负盛名鬼门关

久负盛名鬼门关

饶富散文2025-10-18 02:59:4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火车的提速,飞机的增多,以前的种种“天堑”早已变成了如今的“通途”,现代的世界可以说是变得越来越小了。所以,当大自然对于现代的人类来说,差不多是一本读遍了的旧书时,一些精彩的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火车的提速,飞机的增多,以前的种种“天堑”早已变成了如今的“通途”,现代的世界可以说是变得越来越小了。所以,当大自然对于现代的人类来说,差不多是一本读遍了的旧书时,一些精彩的地方就剩下“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险峻神秘的地方了。这不,无论长城内外,还是大江南北,哪里雄奇,哪里清幽,哪里神秘,哪里就最能吸引人了。于是,黄河源头,大漠深处,西藏高原,丝绸之路……无数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遥远的地方”。而翻开我们身边的史籍,我们往往又会发现,那种吸引着我们不惜冒险犯难,苦苦求索的神秘的险峻去处,就神奇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那在古代闻名遐迩的鬼门关,就是这样的一个去处。

千古名关鬼门关
鬼门关,位于今玉林市玉州区与北流市交界处的天门山,两侧为海拔170米之泥盆纪(距今4亿年)灰岩形成之嶂林,中为10多米宽的隘口,双嶂对峙,中成关门,形势十分险要。在过去,鬼门关曾一度是通往钦州、合浦、海南、越南之干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段,至圭江登岸后,即经此关入南流江,再抵合浦出海。今日泛珠三角、泛北部湾经济圈或广西“沿海一极”之发展格局,大多也是依靠此关来周转输渡。
有关鬼门关的最早文字记载,应是五代后晋赵莹、刘昀在《旧唐书·地理志》一书中记录的文字:“北流县南三十里,有两石相对,其间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后世的《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明史·地理志》、《大清一统志》、《广西通志》以及《郁林州志》、《北流县志》等书,均援引了《旧唐书》的记载。在最近出版的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中,也有“鬼门关”一词的释文: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界于北流、玉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古代为通往钦、廉、雷(今广东雷州半岛)、琼(海南岛)和交趾(今越南中、北部)的交通要冲。因“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太平环宇记》)故名。
据史书记载,在唐代之前,鬼门关还有过多种称呼。《旧唐书》和南宋王象云所著的《舆地纪胜》等都说鬼门关原称“桂门关”。元代的廉访使月鲁,曾将它改名为“魁星关”,明宣德年时,又改为“天门关”,后又曾改为“泗明关”。关于“天门关”这一名称,明宣德五年(1430年),时人还在山门东侧的石壁上刻凿了“天门关”三个大字和一首小诗,诗曰:“行行万里度天关,天涯遥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这些文字距今已有五百多年,久经风雨,峭壁之上的“天门关”三个大字依旧赫然在目,但那首小诗已字迹漫漶,难以辨认是谁人所书了。

南贬标识鬼门关
鬼门关的这一称谓,是唐代之后才形成的。而真正使鬼门关广为人知、闻名天下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贬崖州》:“一去一万里,千去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当时他被贬谪海南,处于人生仕途最低潮,路过鬼门关,悲哀蓦然涌上心头,不禁吟出这无边的凄楚和绝望。那时,中原与南方的交流虽然逐渐频繁起来,但南方相对中原来说,交通仍然非常闭塞。鬼门关以南,路途险恶、荒凉,由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滋生的“瘴疠”病散发的气息令人窒息,提到它,人们如谈虎色变。钦、廉、雷、琼一带,属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特别是“鸟飞尚需半年程”的琼岛,荒芜凄凄,人烟稀少,天涯尽头,海角无边。习惯在北方和中原生活的官员被贬谪,经过鬼门关,如临生死之界,几乎无生还之望。
因此,从唐代开始,鬼门关进入了无数诗人的吟咏之列,与“天涯海角”并驾齐驱,扬名天下。唐代诗人沈铨期,在被贬南下时,路过此地就写有一首题为《入鬼门关》的五言诗:“昔传章江路,今到鬼门关。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自从别京洛,颓鬓与衰颜。夕宿含沙里,晨行同路间,马危千仞谷,舟行万重湾。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从此之后,北方士子竞相转引,流布中原,并升级成为中国古代“南流史”上的一种标识物。后来,明朝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也这样写道:“鬼门关在北流西十里,颠崖邃谷,两峰相对,路经其中,颜所谓:‘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言多瘴也。”鬼门关的险峻恐怖就这样跃然于纸上了。
到了明朝,广东人朱琳,由琼山县卸任后北返,也写了一首题为《出鬼门关》的五言诗:“北流仍在望,喜出鬼门关。自幸身无恙,从教鬓已斑。昔人多不返,今我独生还。回望琼山县,昏昏瘴疠间。”诗人尽情释放着狂喜与激动,似乎远离的不是鬼门关,而是那扇生死荣辱之门了!明朝广西廉访副使伯笃鲁丁,在雷阳任满北返时也写了一首七言诗《过鬼门关》,诗云:“雷阳任满郁林还,过了千山及万山。但愿人心平似水,不须惆怅鬼门关!”该诗同样去了心病,与朱琳的五言诗可谓是异曲同工,其格调之高,实出众多谪官之上啊!
在历代被贬谪经过鬼门关的名人中,最著名的恐怕要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了。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其弟苏辙亦被贬雷州。已经62岁高龄的苏东坡和儿子苏过先到藤州与苏辙一叙,然后乘船走水路直到北流城东沙街码头上岸,穿过阴森恐怖的鬼门关到儋州去。苏东坡在儋州生活了三年,直到1100年,宋哲宗死,宋徽宗赵佶继位,苏东坡的境遇有了转机。同年,苏东坡被改贬到条件好点的廉州,他还没到任,又再次被赦免,准许他北还。于是,苏东坡与儿子苏过从廉州出发北上,经博白、玉林、北流,再经过遐迩闻名的鬼门关,并写下《过鬼门关》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自过鬼门关外天,命从人瓮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问杜鹃。”诗中的意思是说过了鬼门关后,人命犹如南方装人骨的陶瓮般的船一样,在河中凶险地行驶,安全没有丝毫的保障。由于政治命运上有了转机,苏东坡的心情有了一种轻松的兴奋,于是又欣然吟道:“养奋应知天理数,鬼门出后即为人。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历史上鬼门关的称谓,就这样随着文人诗词的传唱和贬谪官员南去北还故事的传播,成了闻名遐迩的关隘,鬼门关的称谓,终于盖过了它的原名,而后来人想把它改得更动听一些的愿望,似乎都成了画蛇添足之举了。

险峻关隘鬼门关
其实,鬼门关除了险峻可怕之外,在历史上还是“通三江,贯五岭,越域外”的水陆交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