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的情怀木木的诗

木木的情怀木木的诗

余基散文2026-04-11 13:25:03
海子曾题有一诗《给安庆》:五岁的黎明五岁的马你面朝江水坐下四处漂泊向不谙世事的少女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宁的姨妹打听你,谈论你可能是妹妹也可能是姐妹可能是姻缘也可能是友情安庆,一座名副其实的“诗城”。而我行
海子曾题有一诗《给安庆》:
五岁的黎明
五岁的马
你面朝江水
坐下
四处漂泊
向不谙世事的少女
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宁的姨妹
打听你,谈论你
可能是妹妹
也可能是姐妹
可能是姻缘
也可能是友情
安庆,一座名副其实的“诗城”。而我行囊中的《安庆女诗人诗选》因了我熟知的边城木木的散文诗,而越发轻灵、隽永、素净。
书中选了木木九首散文诗,这九首中以“咏物散文诗”为主。
在中国诗史上,咏物诗源远流长。贺知章的咏柳,李商隐的咏牡丹,陆游咏梅,于谦吟石灰等,枚不胜举。散文诗创作本不在于“写什么”,而致力于“怎么写”。即使是被诗人写烂了的春花秋月,或司空见惯的青菜萝卜等寻常之物,诗人往往“因物而兴怀,取象而明理。”只要有独特的视角,也能写出不俗的华章。
木木的咏物诗所体现的随物赋形遗貌取神的总体风格,是她融百家、汲精华,化作自身血肉而另铸新句的必然结果。
尤其是我钟情的散文诗《乡村一组》,无论是写炊烟、鹊巢、还是南瓜、高梁、稻子、翠竹等乡村田园里的意象,无不体现出木木的心智与才情。试看《南瓜》:
南瓜
你,好象一直在这儿等着我。等着我,轻轻,轻轻地走近你。倾听你喜悦的心跳。
你,从来是不愿意迁徙的,对么?
城里的人,总要将你反复地锤打——锤打、揉搓成小小的铜钱大的圆饼,撒上芝麻。
却没有谁,能咀嚼你碎心的疼。
这首散文诗着眼于南瓜的形态,尤其是城里人爱尝鲜的南瓜饼,逼过摹状给人以具体的形象,但诗人没有停留于“形似”,诗人更不是为写南瓜而咏南瓜,而是进一步深入联想,并悟道入化境,深刻地反思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潜之“悟”:却没有谁,能咀嚼你碎心的疼。”是无奈漂泊的疼?还是无人能懂的楚?
再看《稻子》:
稻子
立在我的身后,你们,齐刷刷地,晾晒着沉甸甸的欢喜。
你们对我轻轻地说着。说着布谷、说着耕耘;说着溪水、说着鸟啼;说着农谚,说着炊烟……
你们是否还记得,我是被你们奶大的孩子?
心河,决堤。
这种物我相契的艺术手法在木木的这组咏物散文诗中尤为突出,它强调融入诗人个体化的感受体验,在抒情中完成诗人主体人格精神的对象化的过程,使“物”与“我”融为一体:“你是否记得,我是被你们奶大的孩子?”这是对“稻子”的养育之恩的感激涕零:心河,决堤。
此外,她的《重庆之行》里的大足石刻、重庆火锅、山城棒子军、茶山竹海,《在桐城》的渴所巨先生墓、文庙、六尺巷,《桂林印象》里的九马画山、银子岩、世外桃源,《内蒙诗草》里的响沙湾、圣火、昭君墓、成吉思汗,读来皆触手可得,内蕴丰富,形容贴切,诗人从这些具体的物象中浓缩了诗人本身的情与爱,洋溢着风物本身迷人的韵味,其“咏吟所发,志唯深远”(刘勰《文心雕龙》),巧妙地把“我”放进去,“物”才更具有人情味,以“我”入物之后,因“物”而见“我”,“我”的情感,“我”的情思,读来楚楚动人:
船儿弯弯,心事弯弯。多愿做一回桃源醉客,不知疲倦,忘却回还。枕几日清闲,回眸,喊:巴实,再见。
以低音区发言的木木,愿你木木的情怀永远执着在南来北往的诗性文字里。正如她一贯所坚持的:隐匿在每一首诗里,细心地播撒着呼吸、春风与万家灯火。诗人因此在每一行文字的构建中,为这喧嚣的尘世营造一小束、一小束安静的美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