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亭序
故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摘自《兰亭集序》浮沉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撇开
故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摘自《兰亭集序》
浮沉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撇开尘世的浮躁,让你我拿出那簿沉睡多年的古书,掸去封面上的尘土,静下心来翻看下兰亭背后的故事。对了不要忘了给自己泡上一杯清茶,就算给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犒赏吧。
西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发出了文学独立华丽的宣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此,文学创作慢慢走上了独立的地位,记录文章的文字和书法被看做比绘画更高一等。加之东汉的纸张和毛笔已经普遍使用了,书法到了晋代已经是大有所成了。
记载晋朝历史的《晋书》是在七世纪的唐初编撰的。其中的《王羲之传》是当时的皇帝即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执笔,这是十分罕见的。唐太宗是这样评价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西晋后期,五胡乱华。中原很多世家大族纷纷南渡以寻求一时的苟安。进言南迁的家族首推王氏家族,首倡此意的是王羲之父亲王旷。当时王羲之年仅十四岁。这可是个天真烂漫的年纪啊。家族的南迁在王羲之年幼的心间刻下了深深的印迹,严格地说,那可是一次举家大逃亡啊。
公元317年,距今太久太久了。灰头土面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为晋,司马睿为晋元帝。
先停下下来嘬一口清茶吧,茶叶刚刚泡开。你没有闻到淡淡的茶香吗?
1978年浙江省嵊州市第一次发现了王羲之生卒年代的准确资料。它编写于距今三百年前在清朝康熙年间编写而成《金庭王氏族谱》,并一直保存在王羲之晚年居住的村子里。村子名称叫金庭。据它记载王羲之,出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即公元303年。生地琅琊,即今山东省临沂一带。这是唯一确切记载王羲之生卒年代的准确资料。
王羲之23岁始出任朝廷官吏,朝廷重臣对他高洁的人品和才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多次推荐他担任朝廷高官,都被他推辞了。他不愿在朝廷内任职,而要到战争的最前线去。在四十六岁时候接受了右军将军的任命。
可能与他早死的父亲有关。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西晋淮帝永嘉三年夏,王旷率领数万士兵在山西省一代抗击匈奴遭惨败,部下战将全部战死。此后王旷的名字再也没有在史书中被提及过。一般是认为成为了匈奴的俘虏,成为俘虏被看做比战死还要耻辱。为父亲雪耻,出师北伐成了王羲之和整个家族的悲壮的心愿。
在担任右军将军期间一直没有等到朝廷北伐,王羲之又一次提出了离开朝廷的请求。
东晋永和七年,即公元351年,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一代是征集粮食和税收的重要地区,而且当地豪族众多。当时众望所归的北伐军队终于组成了。会稽就成了北伐军队提供物资和人员的后援基地。
赴任两年后,东晋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曲水流觞的宴会。北伐的军队被认为不得不撤退,当时的东晋北伐毫无希望。当时的王羲之已是半百的高龄了。
三月三日对汉名族来说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是一种源于战国时代的重要活动。而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在这次曲水流觞宴会上写就的。
古人品酒,你我对着他们喝茶。快哉!
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探得先贤们的潇洒自乐。是日,惠风和面,天朗气清。一觞一咏,皆足以畅述幽怀,兴可乐也!
可惜的是满座的高朋竟无一人知晓这位将近花甲之年老人的寂寞心境。或许大家都沉浸于那飘渺的文字结构中间,感叹于惊龙般的笔法走势。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王羲之提笔后一气呵成,写就了被天下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相同的文字使用不同的结构,强有力的骨架和果断的笔法使文字充满了紧张感。我们充分体会到了那份如浮云的飘逸,如惊龙的矫健。
当时的官僚终日无所事事,致力于老庄之学,专务清谈,舞文弄墨,辩论玄理。在政治上偏安于南方,不思北伐。而北进是王羲之终其一生的最大心病,看着朝廷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北伐的心愿也被一寸寸地深埋。
整篇序文笼罩在一种强烈的、挥之不去的无奈的抒情基调下。这与作者的一生遭遇是分不开的。时间是迎接祖先灵魂的三月三,更是北伐接近破产的日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的光阴,尚且不能安然度过,非要经受这许多劫难。
当其欣其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是怎样的一种伤感和无奈?故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悲夫!
没有对山水的寄情留恋,没有对先人的追悼,有的只是充斥于天地间的怅惘和对生命不可控制的感慨。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通过那跨越千年的方块字,我读到了一位老者的辛酸、寂寞。对人生生命力的极限透视、描摹。
唐太宗昭陵位于陕西省,整座山都是太宗的陵墓。据说《兰亭序》就埋在这座巨大的陵墓中。唐太宗用“尽善尽美”赞美它,而尽善尽美是孔子用来赞美上古帝王舜乐说的话。《兰亭序》从此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绝响。
一杯清茶已经喝完了吧,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此结束了。而“兰亭”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必将随着时间的长河而渊远长流。
最后,请和好那本古书,将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别打扰了古人千年的清幽。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