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人空巷的张巧珍现象
“送不完的《荞麦馍》,铡不死的《陈世美》,解不开的《打金枝》,摔不破的《蝴蝶杯》”。这是流传在湖北广大楚剧粉丝中的一首歌谣,什么意思?有楚剧“大儿子”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地道:“什么意思!唉!我真是信了
“送不完的《荞麦馍》,铡不死的《陈世美》,解不开的《打金枝》,摔不破的《蝴蝶杯》”。
这是流传在湖北广大楚剧粉丝中的一首歌谣,什么意思?
有楚剧“大儿子”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地道:
“什么意思!唉!我真是信了你的邪,勒也不晓得?我们是湖北的龙头老大,勒几个经典戏(《荞麦馍赶寿》、《秦香莲》、《打金枝》、《蝴蝶杯》),叫人百看不厌,百听不烦,越看越有味,越看越想看撒!”
其实,我说您郎嘎活梗是盖裹了被子,摸错了胯子,走岔了路子。直倒说吧,勒不是褒,也不是表扬,更不是说着笑闹着玩的。而是贬,是批评,是愤怒的呼声。试问:您郎嘎叫广大的父老乡亲们一年到头,不!一生到头、年年、月月、日日、总看您那四出老面孔、老掉牙、老古董的破戏,人嘎看厌了看烦了看的实在受不了你再不痛改前非他们只好惹不起躲得起,跟您郎嘎一刀两断、分道扬镳、不缠您玩、彻底拜拜啦……
是的,这歌谣,也是诗打油,说白了,对我们亲爱的大楚剧是颇有大不敬之意的。但是,与其说这是怨恨,倒不如说是爱护,如说讽剌,这讽剌得好!这讽剌得妙!惟其讽之当,方有昏眩后的惊醒;惟其剌之深,方有麻木后的奋起。这正是近千万楚剧粉丝对自己家乡剧种的一颗耿耿丹心,一片殷殷深情。不过,对于张巧珍所在的湖北省楚剧团來说,也不尽然,大有哑巴吃黄连——说不出的苦楚啊!
提到省楚剧团,在湖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湖北省文化厅直属单位。1966年3月组建,初名湖北省楚剧院(筹)。因受“文革”冲击,筹建延搁。1970年9月2日,改名为湖北省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第五队。1973年初,定名为湖北省楚剧团。团长先后有余魁、张启祥、方光诚、刘开芳、童润志、刘金初、陈兴旺等等。2000年由原湖北省楚剧院和湖北省汉剧院合并组建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下设楚剧、汉剧、黄梅戏、青年艺术团等10个分支机构和多个演出实体。现有演职员300余人,具有国家一、二级以上高级艺术职称的编、导、演(奏〕员共计70余人,享受国家和省内专家津贴的著名艺术家4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人,“文华表演奖”2人。现任院长乃著名的国家一级作曲、湖北本土成长起来的戏曲音乐家李道国先生。他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他的创作涉猎范围十分广泛,承担过汉剧、京剧、豫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陇剧、越剧等多个剧种和电影、电视剧等80多台剧(节)目的作曲或配器、指挥,其中《大鹏歌》、《闹龙舟》、《英子》、《月圆中秋》、《布衣毕昇》等剧目获省级和国家级奖励;2007年楚剧《大别山人》获得第十二届文华作曲奖,2010年陇剧《苦乐村官》获得第十三届文华作曲奖;他创作的随州花鼓戏声腔15段入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发表学术文章《北宋目连戏音乐新考》、《再论戏曲声腔分类》、《高腔与道教音乐之亲缘》、《李贽及其文艺思想》、《论戏曲艺术新思维》等10余篇。其中,论文《从干部队伍建设入手,推动湖北思想大解放》,获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人文研究所征文比赛“金奖”。有鉴于此,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授予他“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于2009年授予他“辉煌60年共和国杰出贡献人物”。最近,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原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巡视员姚欣向楚剧《大别山人》剧组颁发了“中国戏曲艺术突出贡献奖”,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朱维英向他颁发了“戏曲音乐创作成就奖”等称号。
省楚剧团,演员阵容强大,实力雄厚。曾先后拥有沈云陔、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高少楼、张巧珍、吴昭娣、李祖勋、肖毅勤、蔡顺英、尹秋来、彭青莲等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大师和艺术家以及詹春尧、陈常喜、李丽超等35名国家一、二级演员;编剧阵营:有洪湖赤卫队作者之一的梅少山(后升官去了)、著名演员占玉魂(病老)、其余全部由团长或演员兼任编剧:张启祥、易俗、余富金、谢其瑞、袁希治等;导演:熊剑啸、余笑予(特邀)、沈建国、魏正芳、田沔东、邹文跃等;作曲:易佑庄、彭文秀、张纯、方光诚、胡继金等等艺术骨干。建团以来,创作、整理、移植上演了大小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100多出。(现存剧目约500出,常演剧目200余出)其中《葛麻》、《追报表》、《我愿嫁给他》等戏拍摄成电影和电视;《打金枝》、《蝴蝶杯》、《杨绊讨亲》、《庵堂认母》《沙家浜》、《江姐》、《红色娘子军》、《双飞燕》、《不准出生的人》等经典常演不衰;改编的《许四姑娘》等戏多次被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播放。该团曾荣获中央、省、市各种创作、演出奖多项。还培养出一批尖端的中青年人才。该团音乐作曲家易佑庄、张纯、胡继金等,在楚剧声腔上继承传统、勇于革新,屡有建树,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还撰写和发表不少专著和论文,参见长江文艺出版社发行的《雅声楚韵唱渔樵》一书。剧院坚持深入工厂、农村、场矿、部队和学校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被誉为“不忘农民的剧团”。
历史如过眼烟云,楚剧盛景一去而不复返,剧团风光不再了。那是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文化艺术事业旧有体制的圣殿。有的轰然坍塌,有的断垣残壁。时代的巨变,使得高台教化的主流文化,遭遇到以娱乐为主的多元商业文化、挤兑、冲击和挑战。戏曲首当其冲遭受重创,溃不成军。长期一花独放下观众因审美疲劳而不得不喜新厌旧,纷纷涌向百花争艳的原野。国家财政捉襟见肘而频频报警,旱涝保收的文艺从业人员经济拮据,囊中羞涩。计划经济的康庄大道上高高掛起了红灯,市场经济应运而生了。省楚剧团一度面临四面楚歌,危机重重。管理混乱,内耗严重,人心思奔,剧目老化,濒临垮台边缘。主要是创作指导思想上出了偏差。说是“两手抓”,怎么抓?首先,几乎是一年一度的现代戏创作会演,那是政治任务雷打不动地必搞(现叫形象、政绩工程),帮文艺的配合政治中心、“三突出”地写高大全人物、尽管一无爱情二无人情(性)等旨意,也雷打不动地必遵,剧团只得用大手——集中优势兵力,拼老命打歼灭仗“赶会演”,不惜一切代价夺大奖,反正大抵没人看,得了大奖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